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點滴】普救群生 善良本性

2021-03-02
●黃大仙祠拾級而上的主殿正門前,有一個寫上「金華分蹟」的石牌坊。 作者供圖●黃大仙祠拾級而上的主殿正門前,有一個寫上「金華分蹟」的石牌坊。 作者供圖

陳復生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已過,向以靈籤有求必應見稱的嗇色園黃大仙祠卻仍然遊人如鯽,香火鼎盛,由於香港受疫情影響,許多人不能外出旅遊,祠廟除了供人參拜外,也成為景點之一,尤其今年踏入百周年紀慶的嗇色園,是廣大市民的好去處,黃大仙的歷史更為人津津樂道。

在黃大仙祠拾級而上的主殿正門前,有一個寫上「金華分蹟」的石牌坊,說出了黃大仙聖蹟溯源自浙江省金華縣;而在牌坊的背後,刻 「叱石成羊」四個字,道出了黃大仙的一段神蹟。

中國歷史上,黃大仙(又名︰黃初平)真有其人,四庫全書也有記載,黃初平出生於浙江金華蘭溪一個很貧困的家庭,以牧羊為生,天資聰慧,一天在趕羊的時候,被一位神仙收為徒弟,幾經修煉,得道成仙。

而在嗇色園內,有一個「仙鄉吉羊」的漢白玉石雕,就是表達黃大仙「叱石成羊」的故事......話說有一天,黃大仙的哥哥黃初起去找弟弟,又問他羊群去了哪堙H黃大仙對茈掍菪w喝,石頭都變成羊,這就是「叱石成羊」的由來,最後他哥哥也得道成仙。

黃大仙信仰起源於浙江金華一帶,東晉時期,建有金華赤松宮。宋朝時,因為事t跡的靈驗,更得到帝王敕封為「養素淨正真人」,具有崇高的地位。清末內憂外患,滿洲人入關後,實行「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的政策(有宗教信仰者不受此限),致令許多漢人儒士都做了道士,自此,黃大仙信仰開始流傳到廣東,其中一個關鍵人物就是陳啟東。

陳啟東是一位儒士,在1897年某個深夜,他在家鄉番禺的深柳堂扶鸞,仙師首次臨壇廣東,乩示他們面對清末王朝,需要去普濟群生,若想繼續發展,起壇名為「普濟壇」,意思是要他們普救群生,濟人危急。後來,陳啟東更將全部乩文集結成經,出版了《驚迷夢》。

清末民初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很多儒士都認為,要力挽狂瀾,就要重建人類的善良本性;要勸善,必先要普濟,要人歸善,就必先要善心待人。於是,黃大仙信仰以「普濟勸善」為宗旨,其在廣東的第一個壇就定名為「普濟壇」...... (待續)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