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收藏 > 正文

歷史底稿不褪色 報刊珍藏展新聞紙今昔魅力

2021-03-18
●「歷史的底稿-十七世紀以來的中外報刊珍藏展」在滬舉辦。●「歷史的底稿-十七世紀以來的中外報刊珍藏展」在滬舉辦。

報紙有着厚重的歷史痕跡,自誕生之日起就記錄社會重大事件,就算在互聯網、數字化大行其道的當下,報紙魅力依舊不可阻擋。近日,上海徐家匯藏書樓在歷經為期近7個月的修繕後,首展便是攜中外90餘件報刊珍品登場,舉辦「歷史的底稿--十七世紀以來的中外報刊珍藏展」。該展覽意在回望印刷文明,追溯傳媒的演進,並向新聞先賢脫帽致敬。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孔雯瓊

此次展出的報紙,源自全球近百個國家、多種語言,共計90多件。最早出版於十七世紀末,最近的則在二十一世紀,跨度達300多年。據介紹,除一件是複製品外,其餘都是真品--即原版原件,甚至包括一件金箔製的報刊。這些展品,多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張力奮的私人收藏。

珍貴原件帶觀眾走近歷史

記者在現場看到,下至莘莘學子,上至古稀老人,都在展館內駐足觀看,細品報紙帶來的文化盛宴。有些報紙因年代久遠,已經泛黃且摺痕十分明顯,但正是這些帶有明顯歷史烙印的原版,讓人可以距離歷史更近一些。一張1978年3月12日的《光明日報》,上面一篇《全國人們熱情關注全國科學大會》讓參觀者知道,原來在1978年的3月,中國的科技事業就迎來了春天。一位老年觀眾向記者表示,「那個年代你可能還未出生,但想像一下,當年當日,當無數中國家庭手拿這份報紙時,他們該是何等興奮開心。是不是頓時有了畫面感,有了代入感。」

另外,林肯遇刺身亡、美國介入一戰、希特勒自殺、人類首次登月成功等等,這些歷史上的一瞬,都在報紙載體中活靈活現地將當時事件重現。張力奮表示,「在並不平整的紙頁間,觀者可以近距離地觀看歷史,觸摸到歷史印記,展覽就是要幫助年輕人把鍛造歷史的節點串聯起來。」

三大線索勾展覽脈胳

據悉,本次展覽所選報刊以三大線索展開。一是報刊本身的新聞史價值,二是頭版刊發重大新聞,三是報刊的地域與國家分布。「報紙是某一個重大事件最及時也可能是最粗糙的反映」,張力奮稱這也是「歷史的底稿」展覽名稱的由來。

在展覽上,觀眾可讀到十七世紀的英國《倫敦憲報》、1888年英國《金融時報》創刊號、十九世紀中葉巴黎少女雜誌、二十世紀中葉蘇聯《真理報》。中國本土報刊中,有1872年《申報》創刊號、刊載小說《傷痕》的上海《文匯報》、文革後中國報紙頭版刊出的首條社會新聞、引發爭議的《中國青年報》愚人節報道等。

值得一提的是,歷史上的尬尷瞬間也可被報紙留存「底稿」,展出中有一份2016年11月8日的《新聞周刊》的特刊,封面上赫然印着「女總統」,竟然是希拉里競選獲勝的報道。原來,這是當年美國大選結果揭曉前,該刊委託合作夥伴事先印刷了希拉里獲勝的特刊,希拉里敗選後,該刊緊急回收,但仍有少量流出。部分刊有「假新聞」的報紙亦有展出,1993年4月1日愚人節當天,《中國青年報》專版《說得跟真的一樣》刊登了多條「假新聞」,比如「博士可生第二胎」,甚至在當時引發一場誤會風波,這些都反映了當下的時代特徵。

當然,展覽沒有迴避傳統紙媒沒落,並向新媒體轉型的蛛絲馬跡。2011年7月10日,曾是世界上銷量最高的英文報紙《世界新聞報》因醜聞而停刊。2016年12月31日《東方早報》的停刊號,頭版上刊登了標題為《青出於藍 而勝於藍》的告讀者書,自此,其採編人員全部轉型運營網絡媒體「澎湃新聞」。

永不衰退的紙媒情節

儘管「紙轉網」已是大勢所趨,但紙媒情節依然不死。張力奮亦是在紙媒情結下,促成了這場精彩的展覽,他的報刊收藏,涵蓋近百個國家,以英美等英語國家為主,這也體現了全球傳媒格局的基本現實。據張力奮所言,「其中很多珍稀報刊多半是在海外古董書商處或拍賣行購得的,行跡遍及倫敦、愛丁堡、巴黎、柏林、米蘭、雅典、特拉維夫等地,不少小國的報紙,更是得來不易,仰仗旅行、出差的朋友幫忙搜羅。一旦在朋友圈察覺他們行蹤,即微信騷擾,拜託搜尋當地報紙。」

現場不少觀眾亦「以紙傳情」,在展廳門口用密密麻麻的便簽紙,書寫觀後感,傳遞對報紙的情感,對歷史的思索。類似「今日之新聞,明日之歷史,歷史成為我們的記憶、經驗、知識」,「喜歡報紙,收益良多」、「報紙,當下與過往最好的記錄之一」等留言,數量已經多到可以組成一面牆。

據了解,該展覽將持續到4月9日,因展出在疫情中進行,欲參觀者需提前預約「徐家匯藏書樓參觀」。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