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已出土500餘件文物 意外發現古絲綢「身影」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海巖 北京報道)黃金面具、青銅人像、青銅尊、玉琮、玉璧、金箔、象牙......「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工作進展會20日在成都舉行,通報了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重要考古發現與研究成果。新發現的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目前已出土500餘件重要文物。此次挖掘中,現代科技助力考古,令古蜀文明之光再次閃耀於中華文明版圖。
「沉睡三千年,一醒驚天下。」曾在1986年震驚世界的三星堆遺址再驚天下。此次新發現的6個「祭祀坑」位於1986年發現的1號、2號「祭祀坑」旁。專家認為,目前這8個「祭祀坑」整體構成祭祀區,是古蜀王國專門用來祭祀天地、祖先,祈求國泰民安的場所。
發現金片玉器 料為祭祀儀式所用
在挖掘現場,佔地僅3.5平方米的5號「祭祀坑」一片金光閃閃,考古隊員已清理出多件金器和60餘枚帶孔圓形黃金飾片,以及數量眾多的玉質管珠和象牙飾品。專家初步判斷,這些有規律的金片和玉器與黃金面具形成綴合,推測為古蜀國王舉行盛大祭祀儀式時所用。3號「祭祀坑」裏則鋪滿了百餘根象牙和上百件青銅器,包括青銅尊、青銅罍及獨具風格的青銅人像、大面具等。
「考古艙」可控制溫度濕度監控數據
在人們印象中,過去的考古發掘現場是考古隊員拿着小鏟子挖呀挖。而此次的發掘現場,被大跨度鋼結構大棚覆蓋,裏面數個通透的玻璃房子將新發現的「祭祀坑」罩住。
在這個可以控制溫度和濕度、裝滿各類設備的「考古艙」裏,工作人員身着防護服在野外考古,卻彷彿在封閉的高科技實驗室工作。「考古艙」旁設有各種應急文物保護實驗室和庫房,各種先進設備一應俱全。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訪問時說,此次挖掘是一次科技助力的考古。考古工作者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建設考古發掘艙、集成發掘平台、多功能發掘操作系統,配置現場應急保護與分析檢測設備等,為考古信息採集、文物安全防護提供有效保障。考古工作者還搭建信息平台,對考古工作中的文物數據、影像數據、環境監控數據等進行全面記錄和科學管理。
將實驗室「前移」到考古現場,必要的先進設備一應俱全,出土文物可在第一時間進行保護和研究。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唐飛說,這樣的設備不是為了炫。「考古艙」不僅能控制發掘現場的溫度、濕度,還能減少工作人員帶入現代信息,如微生物、細菌等,為科學研究遺存創造條件。
科技加持 尋得「看不見」成果
在科技力量加持下,這次考古挖掘有不少意想不到的發現。唐飛介紹說,在4號「祭祀坑」的黑色灰燼中提取到了肉眼不可見的絲綢製品殘留物。「這是非常重要的發現,說明古蜀是中國古代絲綢的重要起源地之一。這種『看不見』的成果,更加來之不易。」
另外,此次考古挖掘的專家陣容也堪稱豪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四川大學等多家科研機構和高校都參與其中。在挖掘現場忙碌的,是一個包括文物保護技術、體質人類學、動物學、植物學、環境學、冶金學、地質學、化學、材料學等在內的多學科交叉創新研究團隊,連消防隊員也被邀請參與研究。專家說,「祭祀坑」的文物大多有燒灼痕跡,考古學家推測這是一種「燎祭」方式,即將青銅器、象牙等祭品燃燒後填埋,具體細節需要消防隊員和考古學家合作揭曉答案。
宋新潮表示,三星堆遺址考古成果體現了古蜀文明、長江文化對中華文明的重要貢獻,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發展模式的重要實物例證。據介紹,三星堆發掘仍在進行,下一步將對新發現「祭祀坑」開展精細考古發掘與文物保護、多學科研究,並在「祭祀坑」外圍勘探發掘,探索中華文明「多元一體」起源發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