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NO「新策」催化「搵笨」 去年投訴激增五成
英國政府公然違背承諾,實施持有所謂英國國民(海外)(BNO)護照者赴英居留和入籍政策,今年1月底起讓持有BNO的港人申請居留簽證做「二等公民」。移居當地的港人除了社會福利低人一等之外,還成為英國無良地產商「搵笨」的對象。消委會去年接獲有關英國置業的投訴,按年激增逾五成(見表)。這些置業騙案的手法層出不窮,除了最常見的爛尾樓、豆腐渣劣質樓,最近還湧現英式「劏房」單位。有港人買樓後放租遇上惡「租霸」,才知當地法例向租客傾斜,港人慘變「水魚」搞到雞毛鴨血。這些苦主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 一把辛酸淚訴不盡。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森
備受新冠肺炎疫情及脫歐陰霾困擾的英國,經濟一蹶不振,1月GDP按月跌2.9%,但港人置業潮成為支撐當地經濟的「救命草」,建築業生產總值逆市反升0.9%。英國無良地產商視港人如「水魚」,伯明翰前資深地產代理、現為當地律師樓師爺的沈文華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承認,發展商一般會在港英兩地推售樓盤,但同一樓盤,在港售價比英國為高。
消委會向香港文匯報提供的數據顯示,去年接獲56宗有關購買英國樓盤的投訴,按年激增逾五成,較2018年更飆升逾倍。沈文華及熟悉當地物業買賣的移民顧問Derek指出,隨着英國開放BNO居留簽證,無良發展商及地產代理搵港人笨的情況,勢必更猖獗。
香港文匯報記者訪問一班苦主,歸納三大買樓陷阱。
陷阱一:購入爛尾樓及劣質樓
在倫敦居住的Cindy是一名律師,見曼徹斯特有一個樓盤的價格吸引,故購入作投資用途,更貪方便交由發展商提供的律師辦理手續。由於她以閒錢投資,「唔志在」下未有跟進興建進度,到樓盤交付日期,也因事忙未有理會。
結果收樓期過了半年,她任職會計師的丈夫才到曼徹斯特收樓,抵達後發現樓盤仍是一片爛地,只有一人在「揼石仔」。樓盤最後當然爛尾收場,她找其他律師追討,惟發展商已「走佬」,至今也未能討回款項。
Alex一家看中一個位於高尚住宅區的舊屋,售價極筍,最後他以低於巿價的50萬英鎊(約540萬港元)購入,以為「執到寶」,惟測量師勘察發現房屋結構有問題,需要維修,工程開展後還發現連地基也要重新修葺,單是地基工程已花費10萬至20萬英鎊,連同售價共花70萬鎊,加上屋內其他維修費,最終埋單貴過同區其他沒有問題的房屋。
陷阱二:入住後始悉治安勁差
李先生移居英國伯明翰。地產代理介紹一個樓盤,他見景觀、環境及售價滿意,故購入居住,但遷入後才發現當地治安極差,「曾在晚上被聲響驚醒,赫然發現床邊有兩名黑人,我大聲呼叫,好彩能嚇走那兩名竊賊。」
他其後才得知該屋苑是舊公屋(council house)拆卸重建,巿政府賣地時規定要安置一定比例的原居民,但居民品流複雜,更有不少癮君子。「曾有一名居於該屋苑的香港鄰居,光天化日下遭兩名黑人圍毆,被打至臉青鼻腫,寶馬房車遭搶走,而數名租住該屋苑的中國留學生亦遭兩名黑人尾隨入屋行劫,嚇得退租離開。」
陷阱三:業主遭租霸反咬一口
Chris早前睇中當地一個「劏房」單位,因為「入場費」低,他輕易上樓,但唔夠住,所以出租予一名印度裔女子,收取可觀的租金補貼生活。
惟女租客入住後,不但拖欠租金,更飼養貓隻到處亂抓單位內的傢俬和裝修,單位被弄得烏煙瘴氣,Chris被氣得採取法律行動追討欠租和賠償。
不過,根據當地法例,租客繳交的押金須保管在tenancy deposit scheme(TDS)的機構內,確保退房時退回給租客,Chris不熟悉法例,出租時未有將押金交予TDS,結果遭惡租霸反控。
他萬萬想不到自己由原告變被告,不但未能討回租金,更遭罰款3,000英鎊(約3.2萬港元),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