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汶羽 嶺南大學政策研究博士生 觀塘區議員
四年大學中有三個暑假,絕大部分的學生會善用暑假去實習,以了解自己的能力及心儀行業、職位及企業是否自己所想的。 實習的好處是可以讓學生在短短數星期的工作期中,更掌握行業及企業的職場文化及生活,以修正自己規劃中的事業發展階梯,甚或增強補弱,調整學習的方向及內容。過去數年,政府大力推動內地實習計劃,各青年團體與大專院校舉辦各式各樣的內地實習計劃,令青年有了更多實習的平台及機會。特別是一些香港沒有的行業實習空缺,更是香港青年的心儀崗位。
筆者一直倡議政府推行本地實習資助計劃,令學生有更多的實習機會及平台,更可以掌握日後本地職場的真實一面。上年,政府推出了「創科實習計劃」,目的在於鼓勵STEM學生在修讀有關學科期間,體驗與創新及科技相關的工作,及早培養他們對在畢業後投身創科事業的興趣,藉此壯大本地的創科人才庫。
政府亦以較為寬鬆的創科定義,凡實習職位的實際工作包含創科元素,如與科技有關的知識產權工作、數碼市場推廣及用於製造業的數據分析等,也被視為與創科相關。實習學生將按照各大學的安排獲得津貼,每名實習學生的津貼額為每月港幣10,500元,津貼期上限由各大學釐定,惟每學年不得超過3個月。
這對僱主來說,肯定是一個誘因。特別在疫情影響下的經濟不景氣,在政府資助下,可以以較低廉的薪酬聘用大學在讀生,也增加了企業的人力資源。
可是,在大學內仍有不少學科是沒有創科成分,也沒有專科實習的課程內容,亟需本地實習的崗位,如社會科學系、表演藝術系、傳理系、中醫藥系、環保學科等等。近年,因疫情關係,眾多團體未能舉辦內地實習計劃,政府便應轉而推行本地實習資助計劃,以確保市場上有更多實習崗位,讓青年人可以裝備自己,為香港職場儲備更具活力的新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