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芷淵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三策智庫秘書長
最近一周,台灣疫情突然爆發,更一度出現單日本土確診破300宗的情況,備受各界關注。筆者認為,未來十天是台灣抗疫的關鍵期:控制得宜,疫情還壓得住;優柔寡斷,很有可能出現指數型失控爆發,後果不堪設想。
急需加大規模檢測
疫情爆發之初,台灣早早「封關」,加上旅遊商貿並不算發達,成功堵截病毒大規模流入。之後一年多以來,台灣的病例大多以輸入個案或其緊密接觸者為主,因此,當局的防疫策略,基本上也只是針對抵台人士的檢疫及檢測。若非特殊狀況,大多數台灣民眾迄今都沒做過核酸檢測。
但意外總是猝不及防。最近一周,台灣的防堵策略出現破口,確診者於社區遊走,病毒迅速流入社區。由於當地不會對沒有外遊記錄人士進行檢測,到疫情真正爆發時,社區已出現多條傳播鏈,難以梳理源頭關聯性。
台灣過去不重視檢測,導致今天的檢測費用仍高得離譜,動輒上5,000、6,000元新台幣,而在這波疫情中,更凸顯當地檢測能力嚴重不足的短板,阻礙抗疫進度。另一方面,由於當地過去疫情不重,民眾接種疫苗意願不高。數據顯示,台灣至今只有不到1%的市民接種了新冠疫苗,遠遠未達疫苗屏障的水平。
此時台灣急需解決檢測量不足的問題,加大規模進行篩檢,並在短時間內找出隱形傳播者,才能快速控制住疫情。
多點爆發 不得輕視
近日,台灣的檢測主要集中在雙北地區,容易形成一種錯覺:確診個案主要在雙北。事實上,當地已出現多點爆發,雙北以外的民眾亦須提高警戒。除了盡可能避免不必要的聚會和人員流動外,亦應全民動員抗疫。
醫院方面,需盡快落實應急感染控制措施,並提高防疫措施級別。以香港為例,早前曾出現無病徵確診者與普通患者共處一病格,致醫院發生小型爆發的事件,當局之後加強醫院管控措施,例如為入院人士進行檢測,以及要求普通科門診及急症室的非住院病人,若出現發燒或呼吸道症狀時需接受檢測等。台灣當局可參考類似做法,以早一步識別隱形患者,減低患者在醫院傳播病毒的風險。
拋開政治 盡快「撲火」
台灣目前的疫情警戒級別為「第三級」,民眾除了外出需全程戴口罩外,停止室內5人以上、室外10人以上聚會。而除了維持醫院和警察局等必要服務外,其他營業及公共場所全部須關閉。
當局應將所有與抗疫無關的政治考量拋開,將民眾的生命及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團結一致全力「撲火」。如果未來數天情況仍未見好轉,就算病例數據未達「第四級警戒」全面封城級別,當局亦應根據實際情況提升防疫措施。
過去一段時間,台灣因邊境防守有成及民眾自律防疫,一度贏得掌聲。但抗疫不能靠運氣,更不應懷有僥幸心理。這次台灣能否經得起考驗,在短時間內亡羊補牢遏制疫情,接下來兩周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