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與釋義
上面的經典名句,出自《孔子家語.三恕》,又見於《荀子.子道》,是顏回對老師孔子提問「智者」、「仁者」有何應有表現的回應。全句的意思是:有智慧的人一定了解自己(然後才可以了解其他人),寬厚仁慈的人必然懂得愛惜自己(然後才懂得關愛別人)。
體悟與應用
「智」與「仁」,在儒家思想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為「三達德」(仁、智、勇)及「五常」(仁、義、禮、智、信)之一。所謂「智」,指能夠明白事理的做人智慧;至於「仁」,則指能夠懷抱萬物的關愛之心。
據《孔子家語》與《荀子》記載,孔子曾向學生提問:有智慧的人、有仁德的人,到底應有何表現?顏回答道:「智者自知,仁者自愛。」認為智者應該了解自己,仁者應該愛惜自己。孔子認同顏回的說法,人能夠做到自知自愛,才算是真正明白道理的君子。
為什麼君子應當自知自愛呢?因為儒家認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皆應以修身為本,惟有做好個人本分,才能循序漸進去推己及人,使天下「止於至善」。故此,《論語》載孔子一再強調君子必先求做好自身,懂得自知、自愛、自律、自重,然後才可以推己及人,懂得知人、愛人、助人。
如果連自己本分也做不好,還如何期望有能力去兼顧身邊人?這好比一個體弱多病的人,一心想救急扶危,只能徒嘆力不從心了。因此,真正的智者不但能體會別人的想法,也必然對自己有充分的認識;真正具備仁德的人不但懂得愛護別人,也必然愛惜自己,努力做好自身應有的責任。
釋義及應用由招祥麒校長、朱崇學老師、許志榮老師、謝向榮博士撰寫,教育局修訂,書法由羅澄波校長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