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捐血人數跌16.7% 去年僅蒐20萬單位年減9.9%
新冠肺炎疫情仍威脅香港,過去一年社會因疫情停擺,不少市民改為居家辦公,減少外出,影響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收集血液。再加上「校園捐血日」活動亦因學校停課而難以舉行,失去大量年輕的捐血生力軍,令捐血人數下跌16.7%,去年全港血液總收集量僅約20萬單位,較前年少9.9%,今年1月血庫存量更降至極低水平,嚴峻時僅餘三四日庫存。今日(6月14日)是「世界捐血者日」,中心呼籲市民踴躍參與捐血救人,維持「救命血」供應。●香港文匯報記者 邵昕
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血液收集及招募部主管梁雅詩表示,2020年中心收血工作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該年血液收集總量為20萬單位,較前年少近9.9%,每日平均捐血量僅561單位。
去年首捐者不足1.9萬人
同時,捐血人數亦明顯減少,全年約12萬人成功捐血,首次捐血者不足1.9萬人,較前年減少36.8%,16歲捐血者數量下跌60.5%,剩僅2,155人。
去年血庫曾3次告急,今年1月以來收血量持續偏低,平均每日僅三四百袋,不足以應付全港醫院每日血液需求,嚴峻時中心血庫僅餘三四日庫存,情況極為緊張。
血製品易過期 靠持續長捐
梁雅詩指出,血液供應對失血病人至關重要,在緊急情況下更是維持病人生命必需品。曾有胎盤前置的二胎媽媽分娩出血,隨時有母子殞命的危險,幸得輸血治療後轉危為安(另見稿)。中心多次向社會發出捐血救人的呼籲,在市民的踴躍參與下血量得以回升,但最近香港仍受變種病毒威脅,市民的捐血意慾難免下降。
為免血量再次供不應求,中心呼籲市民踴躍加入捐血救人的團隊。她強調,血製品的有效期有限,其中血小板僅能保存5天,要維持供應,惟有依賴市民長期並持續的捐贈。
現有的恒常捐血者中不少是醫護人員。瑪麗醫院腫瘤科醫生區樂詩至今已捐血26次,「只要一過捐血間隔期我就會去捐血,現在不僅自己捐,還帶同朋友、同事一起捐。」
她現在仍能回憶起16歲時第一次捐血的場景,「當時學校舉辦捐血日,因我未夠18歲,父母擔憂捐血會影響我的身體健康,但我非常堅持,從此就好像『上癮』,到期就去血站。」
成為醫生後目睹眾多癌症病人對血液的恒常需求,更堅定她捐血的信念。區樂詩指,腫瘤科的治療表面上沒有那麼驚心動魄,但實際上病人在長期治療過程中身體虛弱,經常出現器官出血,病人急需血液維持生命,「女性血色素正常值為11.13g/dl,曾有病人被發現貧血時血色素僅2.7g/dl,隨時有生命危險,當時用了5包至7包血才將她的血色素提高至最低範圍。作為醫生,明白血庫的血用一包少一包,除了在醫術上,也想在其他方面(捐血)幫到病人。」
婦產醫難忘開刀噴血如開水喉
伊利沙白醫院婦產科醫生陳敏暄18歲至今已捐血19次,在婦產科工作的她見證生命誕生的喜悅時,也曾見證不少母親的艱難,「胎盤前置、生雙胞胎、子宮肌瘤......許多症狀都可能令產婦大出血。手術中曾見到病人的血管如打開的水喉般不停湧出血液,在這種緊要關頭若沒有輸血,醫生根本無法進行下一步手術。」因此她希望身體力行進行捐血,以吸引更多人參與。
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昨日向2020/21年度獲嘉許的長期捐血者、商界與社區夥伴、中學頒發捐血獎章,感謝捐血者的無私奉獻,挽救無數危急病友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