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杜
本文見報之日,或已是今年農曆年關「臘月」(十二月),農曆廿三、廿四至除夕將至,亦是所謂「臘鼓頻催」之尾聲,按我們國人傳統,正是每年末酬神「還神兼謝灶」之時。古來傳統酬神也分階級層次,相傳過農曆十二月廿之後,便是「灶君」灶神爺上天庭,向掌管人間善惡之「玉皇大帝」及「皇母」匯報各戶人家之善惡是非之總交代,因為每戶人家多在廚房講是非,所以灶君之話最能反映真實。
因此民間每年拜祭「灶君爺」之「謝灶行動」,實是一次行賄灶君之行為,祭品中必有糯米粉煎的「薄餐」(有人寫「駁𠊞」),亦有麥芽糖,用來封住灶君爺的口,請他莫亂稟說是非,更甜黏黏糊滿嘴盡是口甜舌滑。這民間必有的行賄灶君爺「謝灶」之祭(古書全部寫正體舊字「謝」),古來之傳統是各職級各有專門日子,以前一向說法是「官三民四蜑家五老舉六」,當官之人「謝灶」在廿三、民間百姓在廿四、「蜑家」水上人被視次一級排在「廿五」、妓女「老舉寨」排到廿六,不可隨便越級混淆。
以前之廚房灶頭爐位很大,燒禾草柴炭或煤頭以燒水煮食,所以每家人天井(有通天窗口地方)或大廳所貼「神位」是「天官賜福」,而廚房所貼的是「定福灶君」,家門口是貼「門口土地」,大廳一角貼「五方五土龍神,前後地主貴人」之「地主之神」,各方各神各司其職,各神位前每日裝香稟拜。
如今新式廚房,最普遍是按鈕開關煤氣爐,而用電池爐及電磁爐的也漸多,「灶君」亦無灶可司了。有些古老傳統之灶位俗語也消失多時,如粵省人以前常說的一句歇後語「灶頭蕃薯——該煨」已多年沒聽人說過,「該煨」是粵語「真該死」、「難逃此劫」之俗話,街頭仍有人以鐵桶「煨蕃薯」販賣,但「該煨」很多人不知何解了。
朋友,除夕在即,今年你酬謝過「灶神」沒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