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暉
大家有玩過「扯大纜」嗎?通常這是學校運動日的比賽項目,或大夥兒暢遊後的餘興節目。「扯大纜」正名為「拔河」,本是春秋戰國時代軍事上的策略,其後演變成競賽項目,據說始於唐代的統治者的提倡,全民參與,及後更成為祈求年豐及炫耀國力的表現。而這項角力運動,除了講求臂力和團隊合作外,更重要是運勁時的平衡點,跟這次介紹「易筋經」中的「倒拽九牛尾」一勢之理,異曲同工。此勢由上步成弓步,兩腳腳跟必不離地,上體正直,髖關節下沉,下盤穩固,方能運氣以兩膀用力,握拳前拉後拽,如拔河發力的動作,固然後拉。凡事亦如事,穩根基,事情才能順勢而行。而此勢既有助於啟動、激發手三陰、手三陽的井穴,促進氣血周流;而喜歡「拔河」的人士亦可習之,以助增加下肢力量,加強膝踝關節的靈活性等。
首先雙腳並立,隨著吸氣,提肛調襠,重心移到右腳,右腿半蹲,左腳向左前方上步,腳跟著地成左虛步。同時,右掌順勢後伸,右臂伸直。
左掌順勢前擺,眼看左掌。身體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右掌繼續後伸上移,左掌繼續前伸上擺,掌高約與肩平(掌高應隨個人的柔韌度而作調節)。
隨著呼氣,鬆腹鬆肛,重心後移至右腳,左腳伸直,腳尖蹺起;左掌握拳倒拽,右掌握拳後牽,兩肘均稍屈,眼看左拳。不停,身體稍右轉,左腳向右腳並攏,兩腿由屈逐漸伸直;兩拳變掌垂於體側成並步站立勢,目視前方。
此勢共有四拍,上述為首兩拍,重心先在右腳,左腳在前;而後兩拍的動作則是一個相對照,手、腳的位置對調,重心先在左腳,右腳在前。每次練習共做兩個四拍。注意倒拽牛尾這個動作應是以身帶臂,重心下沉,全身用力,上下肢的協調一致,方能保持平衡,穩健自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