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雛」字在廣府話怎麼讀?這個字香港小學生都應該懂吧?香港人如果沒有讀過《苦海孤雛》這部翻譯小說,都應該知道有一個「雛鳳鳴劇團」。雛粵音讀如「初」,人之初的初,該是沒有爭議。但是近年無線電視的配音部門都學了何文匯的「何氏正音」,讀雛如「鋤」。「初」是陰平聲,「鋤」是陽平聲。何文匯這一回「從切」,於是易陰作陽。
余生也晚,不知道何文匯降生人世之前,有幾多廣東人會讀雛如「鋤」。至少在六十年代雛鳳鳴劇團新組班的時候,沒有人說他們改錯名、讀錯字,也就是說整個粵劇戲行沒有人認為「雛鳳鳴」應該叫「鋤鳳鳴」。今時今日,年青人可能覺得粵劇是老一輩文化水平較低的人才會喜歡,但事實上戲行中不乏對國學有深湛造詣的老師宿儒。如果任劍輝、白雪仙她們弄錯了讀音,觀眾早就指正,不勞幾十年後才要何氏出來正音。當年香港的中學國文老師可不似今天那樣不問世事。有一回在圖書館偶翻七十年代的舊報紙,就見當年有中學老師撰文指出任白兩位斥巨資拍攝的電影《李後主》有一些情節與史實不符。假如當年學界認為「雛」應該讀如「鋤」,任姐、仙姐肯定「難逃公道」。其實,想來想去也不明白電視台的領導怎麼想,這兩三年來,社會上對「何氏正音」有這麼多批評,為甚麼在他們的心目中似乎全香港只得一家大學有人懂粵語?假如無線電視的高層陳志雲先生有機會訪問龍劍笙、梅雪詩,會不會直斥她們教壞香港人,應該從今正讀劇團名字為「鋤鳳鳴」?
兩年前,有線電視一個現場直播的節目曾經打算討論「正音問題」,叫我出席代表反對「正音」的意見,主持人梁文道先生在鏡頭前說,他們嘗試請教育當局和中文大學推廣正音的人士一起討論,結果大家都抽不出時間。
「國際粵方言研討會」上有許多學者對「正音問題」有興趣,但是這些聲音似乎現時都不大可能在電子傳媒爭取到一點大氣電波的空間。王許樂先生在會上連「正音」的概念也質疑,他說如果一部「正音字典」大量收錄「俗音」,那倒不如稱為「俗音字典」!這也說的是,「正音」這個詞,似乎在方言學的研究上沒有很堅實的學理基礎。王維詩有謂:「因人見風俗,入境聞方言。」方言的正確讀音,當然以實實在在每天用這種方言用家的讀音為依歸。如果這個地方的人對一個常用字的讀音沒有異議,自然不必參考韻書。
簡而言之,在七十年代何文匯學成之前,省港澳以至海外廣東人社區九成九人都讀雛如「初」。我想陳志雲先生如果有時間(應讀「諫」而不可讀「艱」),是否可以問問父母或以前的老師,這個「雛」字應該怎麼讀?如果一定要讀「鋤」,電視台以後就不應該請「雛鳳鳴劇團」演戲,除非仙姐肯「改過」,正音為「鋤鳳鳴」,以免抵銷推動「何氏正音」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