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狄嘉
世界各主要強國政府都七手八腳在救銀行,什麼重藥和補劑差不多出齊,金融系統病態依然,奄奄一息。因為,導致整個系統破敗的亂源,已深入系統本體,合而為一,要固本清源,非得動一個大手術不可!
簡單形容這個手術,就是把原來的銀行金融系統一分為二:把健康、賺錢的業務全部撥給甲部分;把「含毒素」的資產、風險較高的業務,全部撥給乙部分。
美國財金官員很直接乾脆,就將分割之後的甲部分叫「好銀行」,乙部分叫做「壞銀行」。那末,手術的性質和後果就一目了然了。
動手術的如意算盤,是「好銀行」撇除了所有「含毒」資產後,反璞歸真,返回幾乎可以說是必賺的基本銀行業務,帶動經濟復甦。「壞銀行」負起了所有風險性資產,日後可吸回多少就算賺的,全部不能收回,也就算了一筆勾銷的壞帳,不致拖累「好銀行」前進。
大家會問,銀行不是本來就應該穩健投資,絕跡於風險業務的嗎?傳統標準確如是,銀行大班一向被視為最保守、最謹慎的人,不論中西電影,銀行家的角色十之八九是個古板紳士。
可是,近二十年「資訊科技革命」,一個接著一個發財泡沫,激起人類潛著的貪婪劣根,連銀行家也失卻穩健沉著的本質,競相爭取一朝發達之捷徑,不惜以身犯險。
更為不堪的是,這些銀行界人士竟然鑽縫穿隙,避過監管條例,把一些風險高的投資滲入高質素的穩健投資當中,綑綁成為一套,推銷給銀行客戶。
俗語說,一粒老鼠屎沾污了一鍋粥,一隻壞蘋果腐爛了一整桶好蘋果。一些壞資產,就像沙門士菌,令整個世界的銀行系統肚瀉不已,弄壞體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