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2月23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百家廊•三重危機下,農民的困境與出路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2-23]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甘肅東部地區的農民在田間掘地半尺仍看不見一絲濕土。

東方爾

 源自於大洋彼岸的金融海嘯狂潮未平,國內由於金融海嘯影響的農民工失業浪潮剛起,中國北方持續的大規模乾旱又烽火般的燎原起來。

屋漏偏逢連夜雨

 去年10月以來,由於雨雪嚴重偏少,北方冬麥區遭遇歷史罕見的乾旱。統計數字表明,河南、河北、安徽等8省主產省冬麥受旱面積1.57億畝。429萬人、207萬頭牲畜因旱發生飲水困難。由於這場旱災波及地帶多為冬小麥主產地,因而對今年全國糧食生產構成極大威脅,此外,還有一個公佈不久的信息是,截至春節前,失去工作或者還沒有找到工作而返鄉的農民工總數大約為2000萬,佔外出就業農民工的15.3%。數據顯示,過去幾年工資性收入佔中國農民純收入的40%左右,大量農民工的失業,意味著在未來幾年中國城市化進程、拉動居民消費將面臨瓶頸。

 看著漂泊在城市與農村之間失業農民工滄桑的背影,面對大旱之下那一塊塊乾裂的大地,再想一想隨時隨刻都有可能興風作浪的金融海嘯。說2009年的中國和中國農民正在深陷遭遇改革開放30年以來最大的困局當中,進退兩難、腹背受敵,一點也不為過。

靠天吃飯,種田虧損

 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次禍及範圍達15個省的「乾旱」?為什麼今年的「乾旱」造成的危害會這麼廣?

 有專家認為,罕見的乾旱是因為氣候暖化造成的,也有專家說中國是一個特別容易乾旱的國家。可筆者以為,在這些看得到的淺層原因背後,還有更深的根源。數據顯示:全國大型灌區骨幹工程建築物完好率不足百分之四十,工程失效和報廢佔百分之二十六,個別地區可灌溉面積減少百分之五十;全國擁有較完善灌溉設施的水澆地八億多畝,僅佔耕地總面積的百分之四十五,許多庫、塘已多年無維修。此外,在此次發生旱災的部分省份,大中型灌區大都修建於上世紀60至70年代,設計標準偏低,施工質量不高,加之缺乏必要的維修和養護,渠系老化、年久失修的現象幾乎在每個灌渠都存在。顯然,由於國家對水利設施的投入更多傾向於大型設施建設及人飲工程方面,相比之下,被人遺忘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工作,也就必然的陷入了「風調雨順被遺忘,一遇災害才想到,特大災害突擊投入」的怪圈中。再者,人為因素對於這次乾旱,也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隨著人類生活需求的增加,農作物品種的調整和產量的提高,使農業用水量大幅度增加,水資源供需矛盾更趨緊張,乾旱問題更趨嚴重。農業專家指出,我們現在還是五千年一貫制的漫灌技術。落後的灌溉技術不但費水,而且成本高,澆一畝地要三十多塊錢,這樣澆出來的麥子賺不了多少錢,他們自己都不想種了。

 試想,如此脆弱的農業基礎設施,何能應對這場範圍廣、程度嚴重、持續時間長的旱災呢?

 更讓人擔擾的是,這種低技術、高成本的種田方式,正因農田灌溉設施建設的老化,不更新而面臨著新的困境。水利部門前一陣公佈的數據顯示:目前耕地有灌溉條件的佔8.3億畝,其他55%的耕地完全靠天吃飯,而水澆地中,大部分灌溉標準並不高,灌溉設備嚴重老化失修,真正旱澇保收的只有兩億多畝。

 靠天吃飯,種田虧損,至使越來越多的農村成了空心村,也使種糧收入和農民的純收入雙雙呈現出了下降的趨勢,2008年,中國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761元,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同比增長8%,即621元。增速比2007年下降1.5個百分點。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說,在去年新增621元收入中,工資性收入貢獻超過60%。而來自於市場的消息,也頗讓人失望,調查顯示,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農產品價格隨著原油價格一路走低,經濟作物的收益大不如前,市場需求,尤其是國際需求還在不斷萎縮。以山東某大蒜種植區為例,2008年基本就沒人賺到錢,許多農民至今仍存有大量現貨,以5分錢一斤往外零售。

農民最需要什麼?

 金融危機、大旱、農民工失業所導致的「三重危機」,不但使中國農民陷入腹背受敵,舉步艱難的境地;更同時考驗了政府部門的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怎樣才能把旱災造成的損失降低到最小?怎樣才能從根源上阻擊並杜絕中國農民靠天吃飯、種田虧損的現象繼續持續下去?

 筆者的期待是,有限的公共財政資源應當最大程度的向「新農業」建設傾斜。金融風暴出現後,國家曾擬出了一個4萬億元抵禦金融危機的投資方案,遺憾的是,我們不僅未能知曉這4萬個億中到底有多少「投資」是投向農業和水利基礎建設的,相反我們卻看到了用「家電下鄉,汽車下鄉」來刺激農村消費、拉動內需這等「小腳女人走路」的措施。

 因災欠收是中國農民增收乏力的根源之所在,而為了讓留在土地上的農民能過上體面的生活,這些年來國家更是逐年增大的農業投入,特別是在前一些日子出台的中央一號文件上,更是出台了許多扶農助農幫農的新舉措,可是再好的政策也必須等到落實到位後才能產生效益。

 在目前的大環境下,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不外乎生產和銷售作物、出門打工這兩條路子。可是,由於金融危機、旱災和企業倒閉,農民的這兩條路都面臨著「不好走」和走不下去的危險。由此,從各個角度考慮,加快建立健全城鄉平等的醫療等社會保障的建設步伐,加大農村的基礎建設的投資幅度與盡快解決農民工就業問題,已經是中國三農問題的當務之急。而想方設法救助受金融危機而失業的農民工,救助靠天吃飯的農業,發展現代農業與加快城市化進程更是缺一不可。比如說,各級政府應讓農民補助政策直接落實到種地農民的手中,比如說,把國家補貼的錢直接發給農民,並制訂出強制性政策,規定凡是政府投資的公共設施建設,要盡最大可能吸納農民工就業;比如說,我們的城市應敞開胸懷接納那些曾經為城市建設做出重要貢獻的失業農民工,為農民工就業創業敞開方便之門;比如說,把4萬億元提振經濟的資金,多向農村傾斜,用這部分資金彌補農村投資多年累積的欠賬,更快更好地完善村級自治,逐步恢復農村的造血功能,吸引更多的農民回到家鄉。

 所幸,我們欣喜的看到,在眼下的中國,一場旨在幫助農民擺脫因境的行動已經從上到下的展開了,日前,財政部有關負責人特意強調,要「盡快向種糧農戶及時足額兌付補貼,旱情嚴重省份力爭一個月內將補貼資金全部兌付到農戶,其他省份力爭春耕前將補貼資金全部兌付到農戶」。四川成都勞動保障局日前規定,三個月內還沒找到工作且家庭困難的成都戶籍返鄉農民工,將可享受最長6個月的失業救助。

 這些聲音和措施,讓人讀到了政府幫助農民的決心,也給了處於「三重危機」之下的農民解困脫困的希望。

相關新聞
百家廊•三重危機下,農民的困境與出路 (2009-02-23) (圖)
生活語絲•○八年八位名人 (2009-02-23)
思旋天地•信心十足 (2009-02-23)
一網打盡•危中有機 (2009-02-23)
琴台客聚•功蓋三分國 (2009-02-23)
翠袖乾坤•幼兒學畫毋須太早從師 (2009-02-23)
太極人生•呼吸的節奏 (2009-02-23)
百家廊•曾經羨知青 (2009-02-22) (圖)
杜亦有道•值得同情 (2009-02-22)
隨想國•戴假錶 (2009-02-22)
師人物語•作文滿分 (2009-02-22)
琴台客聚•新派武俠的「風塵三俠」 (2009-02-22) (圖)
翠袖乾坤•鏡頭下的文學 (2009-02-22)
醫情識趣•情緒食物 (2009-02-22)
百家廊•日本便利店 (2009-02-21) (圖)
生活語絲•上海建迪士尼 (2009-02-21)
隨想國•冒牌暢銷書 (2009-02-21)
海闊天空•美國押後數碼電視廣播 (2009-02-21)
琴台客聚•用錯成語了! (2009-02-21) (圖)
翠袖乾坤•鄧麗君的「新生」 (2009-02-21)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