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禿樹,老屋,黃昏,遊子,沐在冷風裡。作者 攝
黃仲鳴
上周去了北京七日,主要任務是帶領五名學生採訪兩會新聞,給他們有個實習的機會。緊張繁忙的編寫過程中,有幾個心願,極欲一償而後快。
第一,是參觀鳥巢和水立方;第二,是一遊後海的酒吧群落;第三,是逛南鑼鼓巷。這些心願,終於偷得浮生閒,拖著疲倦的身軀而完成。鳥巢和水立方在奧運期間,在螢幕看得太多了,也沒什麼驚喜;後海太過庸脂俗粉了,乏善可陳;反而,南鑼鼓巷卻令我眼界一開,煩囂的心靈得到平靜而舒慰。
在兩會期間,得晤霍震霆先生,他有番話談到北京,在高度文明的現代化北京裡,他認為遊客最想看到的,還是古意的北京,有濃重歷史文化的北京;可是,這些舊城風采,卻漸漸的失去了。他這番話,更促使我們非到南鑼鼓巷不可!
北京的三月初,仍然寒冷非常。那日下午,雖有淡淡的太陽,朔風仍勁,我們裹著大衣,驅車來到東城區,鑽進了那條古巷。說是古巷,那一點沒錯,它是元大都的中心區,那時分為兩坊,東部稱昭回坊,西部稱靖恭坊,兩坊之間是南北方向的道路,這條短短的路,就是今天的南鑼鼓巷。在三年多以前,這還是一條十分破舊、狹窄、滿眼都是「架空線」的小巷,在經過政府銳意的發展和建設後,成了聞名中外的新名勝。因為,這裡保留了民國以來的建築物,和各式門墩、抱鼓石、上馬石、門樓、影壁,古色古香之餘,襯著現代化的修繕,不少具有文化品味的商人,紛紛在這裡開設別具特色的咖啡店、酒吧、精品小舖,構成了獨特的胡同文化。當年的「大雜院」,改造後成為足以引人發思古幽情的四合院文化。
在這條巷子裡,我們迎著凜冽寒風,徘徊路上獵影,流連特色店舖。聽說,入夜的景觀將更為可觀,一些碧眼黃髮泡浸在酒吧和咖啡店裡,益具風情;後海的笙歌曼舞比較,這裡的詩意更流瀉,是文人的好去處。可惜時間匆匆,只能作短暫之行,留待下次夜裡再來吧。
我們走的時候,已是日暮,在舊城色彩已漸褪的北京城裡,這條古巷,能鋪上了現代的市政設施,不但原居民感到欣慰,也吸引了不少外客在此落戶。這真是北京的一個好去處。
春陽隱去之後,我們在巷子北面的盡頭處,找到一家川菜館,嗜辣之輩當然高興,後生一輩卻聞辣而色變。所謂川菜館也非正宗,一席小菜,大半都經過改良,非麻非辣,人人皆可下腹;惟獨叫了一壺二鍋頭,味道甚為不對勁,遂一倒而後快;而啤酒亦不凍,大為失色。此處為北巷,望進去,幽深清冷,與南巷隔一條馬路相對,宛若兩個世界。
南鑼鼓巷的休閒文化產業,為古都風貌打開了一扇門;在北京大拆舊區的同時,能保留一些古跡,輔以現代化建設,這種古意,是時代使然,也是歷史的必然。試問:殘敗的南鑼鼓巷誰想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