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5月13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撫今追昔話所城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5-13]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段 穎

 春末,與親友二訪大鵬所城。

 大鵬所城全稱「大鵬守禦千戶所城」,位於深圳市東部大鵬半島,佔地十一萬平方米。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為抗擊倭寇,廣州左衛千戶張斌奉命到大鵬開築所城。後經不斷拓建,大鵬所城逐漸成為明清兩代南中國海防軍事要塞。深圳今稱「鵬城」,即源於此。大鵬所城至今保存尚好,東、西、南三座城門由山麻條石、青磚砌建而成,巍然屹立,時光流逝,古樸斑駁的城牆透出歲月的滄桑。城內有東西、南北向街道各四條,狹窄蜿蜒,寧靜幽長。十多座建於清代的將軍府第有序地分佈於城中,建築宏偉,氣勢不凡。

 在這些將軍府第中,又以抗英名將廣東水師提督賴恩爵「振威將軍第」最為壯觀。賴府建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宅院為三座三進三間,各座之間以長廊相連,府中屋、宇、廳、房、井、廊、院等均保存完好。正廳之後為賴氏家堂,供有祖先靈位。自嘉慶年間以來,賴家世代習武,三代之中曾出五位將軍,成為廣東名門。咸豐六年(1856年),兵部尚書奉旨到訪,以「宋朝楊家將,清代賴家幫」稱讚賴氏豐功偉業,並為之題匾「三代武將」。而賴氏真正名滿天下,則是因賴恩爵指揮的「九龍海戰」,該役為中國近代抗英戰爭的第一場勝仗。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賴氏後人在府第院中敬立「還我祖願」牌位,以示紀念。這不禁讓人想起放翁詩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此情此景,感人至深。

 大鵬所城的建立,與明初開始實行的衛所制度有關,這是一種軍事常備軍制度,特點大致有二,其一、軍士世襲。各級衛所的官員世襲,稱為「世官」,士兵則稱為「軍」,軍士父子相繼,兄弟相連,世代為兵;其二、兵農合一。明朝政府實行寓兵於農,屯守合一的軍屯制度,據地方史料記載,廣東軍屯為「三分守城,七分屯田」。清代,除編制規模、管轄部門有所變更外,軍屯制度基本保留沿用。因此,除了將軍府之外,大鵬所城的另一特色就是軍屯留下的房屋建制,城中房屋整齊劃一,功能完備,城內還建有糧倉,平日多有儲備,以供戰時之用。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九龍城建成,軍隊逐漸移駐九龍城。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大鵬協裁撤,所城隨之退出歷史舞台。

 之後,所城一度被人淡忘,現今的大鵬所城,已被外圍的現代農村包圍,藏身於一片現代建築之中。然,凡走過,必留痕跡。踱步所城,通幽曲徑中,靜靜與歷史相遇,「武舉閩粵科主考,功成韜略榜提名」的意氣風發,「滅項興劉多妙計,庇民護國著奇功」的壯志凌雲,「聽毛主席話,跟共產黨走」的紅色激情,依稀留在了青磚紅瓦下,雕樑畫棟間……2005年6月,所城再次回到了人們的視野,經國務院批准,大鵬所城被正式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意味著大鵬所城的歷史文化價值重新得到關注,同時也意味著因之帶來的潛在利益。一石激起千層浪,沉寂已久的所城又被捲入了文化遺產的權利之爭,2009年2月,由於大鵬所城管理方與原居民之間關於門票收入分紅問題產生糾紛,大鵬所城曾一度發生關門事件,將遊客拒之門外,一時間,所城成了鎖城。

 在文化遺產熱遍中國的今天,這樣的爭論恐怕不只大鵬所城一處,事情並不複雜,其實就是旅遊開發、地方社會發展與原居民利益之間的矛盾關係,往往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作為文物保護單位,修繕成為最大問題,修舊如舊,所需費用遠遠高於新建,於此而言,地方政府責無旁貸,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主流話語下,投資必然要求回報,政府也不例外。作為當地居民,祖先遺產成了旅遊開發的文化資源,連自己也成了旅遊中的風景,這也讓他們迷惑,究竟是表演,還是生活?當然,問題的癥結最終還是回到利益,一言以蔽之,所城究竟是誰的文化遺產?顯然,這是一場不同利益者之間的博弈,若要解決問題,在於各方的競爭與妥協,更在於各方的包容與智慧。

 倘若跳出利益之爭,再訪所城,我所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文化景象,關乎著一個地方社會歷史的斷裂與延續。事實上,大鵬所城的原居民大都移居國外,或已遷居市內,僅在清明、中元時節返回所城祭祖,就此而言,大鵬所城無疑已是一座「空城」,然而,所城中屋舍並非人去樓空,原居民大多將房屋出租給在附近打工的外來人員,他們大部分來自四川,因此,如今的所城,又成了一座「新城」,四處傳來不同口音的四川方言,中午時分,滿徑飄來辣椒豆瓣的濃郁菜香……他們之於所城,是新的主人,還是匆匆過客?面對遊客的目光,他們是否又能安之若素?是否又有成為風景的義務?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撫今追昔話所城 (2009-05-13) (圖)
豆棚閒話•國粹的新精神 (2009-05-13)
亦有可聞•盜賊的木馬計 (2009-05-13)
古典瞬間•人生如夢影 (2009-05-13) (圖)
來鴻•觀港澳郵票,賞龍舟競渡 (2009-05-13) (圖)
歷史與空間:盛宣懷酸辛苦澀的世博之旅 (2009-05-12) (圖)
豆棚閒話:艾草和菖蒲 (2009-05-12) (圖)
亦有可聞:於吾意見總相左 (2009-05-12) (圖)
古典瞬間:黃河「大王」 (2009-05-12)
來鴻:渴望貴族回歸 (2009-05-12)
歷史與空間•讓傳統有一個富創造性的轉化 (2009-05-09) (圖)
古典瞬間•侯方域的「良民淘汰制」 (2009-05-09)
文化觀察•歷史對海嘯的啟示 (2009-05-09) (圖)
文訊•張賢亮新書《一億六》 (2009-05-09) (圖)
母親節的書 (2009-05-09)
佛學可以幫助少兒教育嗎? (2009-05-09) (圖)
余秋雨偕99網上書城災區贈書 (2009-05-09)
歷史與空間•「五四」的雙重記憶和反思 (2009-05-06) (圖)
豆棚閒話•也 說「迷 信」 (2009-05-06)
開卷有益•歷史對海嘯的啟示 (2009-05-06)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