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5月6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豆棚閒話•也 說「迷 信」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5-06]     我要評論

段 穎

 迷信,《現代漢語字典》中的解釋為「盲目的信仰和崇拜」,其對應的英文為superstition,《牛津高級詞典》釋之為「一、相信某些無法用人類的邏輯思維或自然法則解釋的事情;二對尚未了解的或神秘的事物的本能的恐懼」。不難看出,兩種字典對迷信的解釋有所差異,前者帶入了一種主觀的價值判斷,而後者則比較中立,只是陳述了該詞所涉及的現象。事實也是如此,在中文語境中,迷信一般被賦予了負面的意義,往往與「落後」相連,如耳熟能詳之「封建迷信」等等。然而,這個似乎與古老傳統有關的詞彙,卻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舶來品,它在中文世界運用的歷史,不過百年而已。

 在中國,與「迷信」相關的文化事項,一般被用於描繪、指稱與精英文化相對的民俗世界,如大伯公、土地祠、娘娘廟、紙紮等。直到清代,文人士大夫仍多用淫祀、迷妄等詞來形容鄉土社會的各種民間信仰,並與儒家之正統相區別。「迷信」一詞傳入中國,則是清末的事。成書於光緒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年)的《皇朝經世文新編》中收錄有日本佚名作者介紹歐洲的文章,其中出現「迷信」一詞,與宗教合用,指與理性相對的信仰狀態,詞性中立,並無褒貶之意。一九○二年,梁啟超在《新民叢報》發表的多篇文章中使用「迷信」一詞,基本沿用日語「迷信」的含義,即,若信念出於理性之外,則可稱之為迷信。

 而價值判斷融入「迷信」一詞,則始於新文化運動。當時,面對積貧積弱的中國社會,一批仁人志士開始思考中國可能的未來,在「德先生(Democracy)」與「賽先生(Science)」的影響下,激進的文化先鋒們開始鼓吹與舊有的道德倫理與風俗習慣決裂,提倡文明、理性的新生活。在崇尚科學與理性,救亡圖存的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的背景之下,原來僅僅用於表示與理性思維相對的信仰方式的「迷信」一詞,逐漸成為舊式生活的表徵,甚至成為被「污名化」的傳統的代名詞,藉以和「現代文明」劃清界限。至此,「迷信」一詞,在逐漸普及的同時,也確立了詞語本身的主觀價值與意識形態根基。

 新中國成立後,科學主義與理性思維成為思想之正統,迷信一詞基本保留了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含義,並在現代化進程中成為國家話語批判的對象,如「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嚴懲神漢、巫婆」等。然而,一味地與過去決裂,而不注重歷史的延續,文明也會走向歧途,在數次過激的社會主義運動中,迷信的範疇被無限地擴大,甚至上綱上線,凡與舊有思想、文化、傳統有關的事項,多被視為迷信,批鬥之風,甚囂塵上。很多民間信仰活動被迫停止,很多文物古蹟被砸被毀,很多古董字畫被付之一炬。黑與白,是與非;理智與迷惑,文明與愚昧,一時之間,沒了界限,沒了準繩,沒了方向。

 時移世易,如今,原來被視為「迷信」的種種活動又以文化遺產之名得以重續與再造,並成為地方社會爭取發展的文化資本。這多少有些諷刺,也發人深省。何為迷信?再回到其原義,去蕪存菁之後,亦可發現,所謂「迷信」,其實也表達了這樣兩層含義,其一,智識有限;其二,畏懼之心。科學與理性主義的膨脹,最大的惡果就是激起人類的無限慾望,以人為中心,以自我為中心,以利益為中心,相信知識就是力量,人類可以征服世界,無知無畏所導致的,卻是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種族、文明之間衝突、戰亂不斷。

 這裡有個故事,關於生計方式與生態變遷。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保留有刀耕火種的習俗。所謂刀耕火種,指的是砍伐地上林木,曬乾後用火焚燒,利用焚燒後的草木灰作肥料,就地播種的農業方式。最初,人們簡單認為這是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但經過學者細加研究之後,才發覺這是一種極好的耕作方式,與一般人想像不同,對於當地少數民族而言,刀耕火種所選用的林地是有選擇的,一般是固定在五、六個地區,採用輪耕的方式,每個地區耕種一年後即異地而種,這樣,等最後一塊地休耕時,第一塊地已自然生長出了雜草、木叢,可以再次「刀耕火種」。這樣,客觀上既保護了森林,又達成了連續耕種的目的。

 人類學家的分析自然帶上了科學的色彩,但當他們進一步探討少數民族為何想出如此妙招,在技術條件較低,又不藉助外力的情況下長期維持農業生計時,他們得到的卻是一個與宗教文化緊密相關的答案。對於當地少數民族而言,每一座山都有山神,他們每年都要前去祭拜,以感謝山神賜給他們食物。在他們的觀念中,每年從山神那裡「拿走」的食物是有限的,多以維持生計為準,不能過度,否則就會遭到懲罰,或人丁牲畜多災多難,或來年歉收。就這樣,在心存畏懼之下,他們謹慎地向自然索取,生生不息。

 直到有一天,有一些木材商人來到了這個地區,在聽了少數民族對刀耕火種的「荒誕」解釋後,木材商人嘲笑他們的「迷信」,並極力向他們鼓吹「無神論」,說木材可以換取金錢、糧食,可以讓他們過上更好的生活,經不住商人的唆使和誘惑,一些少數民族開始動搖,與商人合作,砍伐樹木,一年後,沒有什麼不好的事發生,兩年後,也沒有,三年後,還是沒有,於是,他們開始慢慢放棄刀耕火種的傳統生計,開始大面積砍伐,終於,若干年後,砍伐過度的山林擋不住山洪,沖走了少數民族的家園,辛苦經營,毀於一旦。

 當然,這裡並非主張少數民族一成不變,他們自然有追求現代文明的自由與權利。故事的真正寓意在於所謂「迷信」背後的文化象徵與隱喻,敬畏自然,珍視傳統,尊重文化,這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匱乏而又最不可或缺的生存智慧。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五四」的雙重記憶和反思 (2009-05-06) (圖)
豆棚閒話•也 說「迷 信」 (2009-05-06)
開卷有益•歷史對海嘯的啟示 (2009-05-06)
亦有可聞•徐揚和《姑蘇繁華圖》 (2009-05-06) (圖)
歷史與空間•回眸一瞥白話文 (2009-05-05) (圖)
豆棚閒話•逛舊書店記 (2009-05-05) (圖)
來鴻•說說「馬鹿」 (2009-05-05)
古典瞬間•清代的「潛伏」 (2009-05-05)
亦有可聞•人生當如海岱清士 (2009-05-05)
人文世相•「十全」背後非十美 (2009-05-05) (圖)
「萬里旅遊圖書展」推出《東莞美食地圖》 (2009-05-02)
文化觀察:也談「五四」九十周年 (2009-05-02) (圖)
人文世相:難能脫俗的石濤 (2009-05-02)
歷史與空間: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2009-05-02) (圖)
歷史與空間•誰主《良馬對》? (2009-04-29) (圖)
亦有可聞•蘇軾的超級「粉絲」 (2009-04-29)
古典瞬間•「碰瓷」的故事 (2009-04-29) (圖)
文訊•史詩京劇《赤壁》熱爆京城 (2009-04-29) (圖)
豆棚閒話•歷史是如何「生成」的 (2009-04-29)
歷史與空間•翰墨精神與天下行書 (2009-04-28)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