妮爾硯 軍事評論員
對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儘管「兩岸三方」是各講各話,但都是對原則和現實的戰略考量;隨著兩岸關係的緩和改善,遲早會碰到建立軍事互信問題。兩岸領導人既不能因為處理經濟問題順利而忽視政治問題的複雜性,也不能因為軍事互信敏感而忽略適時接觸的現實性,當為則勇為善為,「互信之船」方能啟航揚帆。
近日,從「兩岸三方」傳來對台海兩岸建立軍事互信的不同聲音:國台辦發言人李維一在新聞發佈會上多次強調,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是兩岸之間的事情,這是非常明確的,並可適時開展;此前,台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表示,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是非常困難也非常敏感的事情,涉及台灣和美國的關係,我們的主要軍備來自美國,因此我們非常謹慎,未來三四年內優先處理經濟問題;白宮國家安全會議亞洲事務資深主任貝德表示,美國歡迎兩岸降低緊張的作法,如果台灣與大陸能達到協議,「美國沒有理由(對兩岸和解)閃紅燈或黃燈。」
適時作為當有為
關於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問題,胡錦濤總書記在去年12月31日的講話中談到,為有利於穩定台海局勢,減輕軍事安全顧慮,兩岸可以適時就軍事問題進行接觸交流,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觀察家認為,胡錦濤提出的「適時」概念,至少包含以下三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時代性。也就是說構建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已經是兩岸實現和平發展的時代要求。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和台灣島內政治生態的變化,兩岸執政黨有了在一個中國原則下推進和平發展的共識,結束敵對狀態、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就是題中應有之義。這既是和平發展的要求,也是和平發展的保障。此外,由於三次「陳江會」的成功,加上兩岸與周邊國家在南海、東海主權及相關權益上爭議的複雜化,已經把建立軍事互信機制擺到了兩岸協商的議事日程。
二是時序性。由於政治、軍事對抗已半個多世紀,特別是陳水扁執政時推行「台獨」,險些引爆戰爭,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確實是障礙重重、猜疑多多。好在現在兩岸領導人都具有放眼未來、正視矛盾、解決分歧的誠意、善意和創意,關於先易後難、先經濟後政治的協商思路取得了諸多成效,得到了兩岸人民和國際社會的好評。觀察家認為,兩岸關於交往、交流和合作順序的定位,順應了民意,突出了民生,尤其是大陸充分照顧了台灣的關切和訴求,顯示了大陸對台新政的務實和致力,也為開展軍事接觸和交流打下了基礎。
三是時機性。同發展兩岸經濟關係一樣,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也不能「等、靠、要」,必須抓住機遇,借助平台,攜手創造。事實上,兩岸已經在做建立軍事互信的起步工作。如,今年初台灣當局放棄了「先發制人」的軍事戰略,提出了「絕不先開第一槍」的原則,得到了兩岸人民的肯定。再如,解放軍下半年組織的「跨越-2009」聯合軍演,其機動距離和時間在解放軍歷史上尚屬首次,但針對台海作戰的南京軍區卻意外「落選」,被分析人士看作是「對台示好」。觀察家認為,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雖然要從長計議、循序漸進,但也不是無事可作、難有作為。應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各自努力。如,大陸方面可調整對台軍事部署,台灣方面也可減少對美軍購;兩岸軍方共同開展紀念抗戰勝利活動、為尋找對方陣亡官兵以幫助等。
政治互信最關鍵
觀察家認為,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表面上是個軍事問題,實質上是個政治問題。兩岸軍事互信的政治基礎是「九二共識」,核心目標是維護兩岸和平發展,維護中國的主權、領土和相關權益。任何偏離或違背政治基礎和核心目標的言行,損害的不僅是軍事互信,而是政治互信。馬英九最近在談到台灣加入WHA時感歎,國際間很需要誠信,誠信是台灣籌碼,濫用就只能玩一次。觀察家感同身受,台灣是這樣,大陸也是這樣;國際交往是這樣,兩岸開展軍事交流、建立軍事互信也是這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