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自閉症兒童表演打擊樂器,以慶祝六一國際兒童節,左二為9歲的胡其文。 本報記者蓮子 攝
本報駐雲南記者 蓮子
今日是六一國際兒童節,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是每位家長的心願,但是仍有許多不幸兒,要帶着身體的殘缺而成長。本報記者數次探訪了雲南省唯一的殘疾兒童學前康復中心——雲南省聾兒康復學校,該校現有103名殘疾兒童,包括85名失聰兒、12名智障兒和6名自閉症兒童。雖然這個西南邊陲省份的殘障兒童教育起步較晚,但是在充滿愛心的當地老師和包括香港在內的不同機構幫助下,孩子都在努力學習融入社會。
雲南有78萬名失聰人口,其中約有2萬人是兒童,且這個數字正以每年2千人的速度在遞增。中國的失聰康復教育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才起步,而雲南省聾兒康復學校創建於1988年11月。當時,在昆明一所小學的一間教室裡,3位老師帶着3個失聰學童,靠一個鼓、一個鑼,開始了最初的探索。此後,來自香港的國際專業服務機構(MSI)、英國的救助兒童會以及比利時等國家的國際康復機構,均派出專家赴該校開展合作項目,將國際助殘和康復理念帶到了雲南,並協助當地培訓特教教師。
先學會手語 再帶動發聲
在「英國救助兒童會」的幫助下,該校引入了西方新興的「雙語教學」法則,主要為聽力損失在90分貝以上的重度弱聽兒童提供語言學習輔導。從2000年至今,該校已有超過100位重度弱聽的學生接受了有關教學法,以手語作為第一語言並輔助口語學習,進而提高書寫和閱讀能力。
在採訪過程中,記者帶來的鮮花讓失聰孩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撫摸着花瓣、聞着花香,舞動手指模仿着花瓣的盛開,還很努力地張大嘴巴,發出各種各樣的「花」的讀音。老師介紹稱,孩子比劃的是手語,他們一般先學會手語,然後通過手語來帶動發聲,這便是「雙語教學」帶來的效果,「『雙語教學』可以抓住0至5歲的兒童語言發展關鍵期,讓他們即使聽不見也可以表達,可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和認同,有利於回歸主流社會。」
助增強自信 回歸主流社會
5歲的弱聽兒李翠來自怒江大峽谷的福貢縣,2年前被香港宣明會送到雲南聾兒康復學校,並獲資助2年的學費。她在學校寄宿,通常一年才能見家人二次。老師幫助她戴上助聽器後,終於讓小姑娘第一次聽見了聲音。而學校採用的手語與漢語並重的方式,更讓李翠漸漸恢復了語言能力。如今,她的語言能力已恢復至2歲兒童的水平,並能背誦兒歌《小白兔乖乖》。
現年16歲的王幸鳴甫出生就被發現嚴重失聰,長時間生活在無聲的世界裡。10年前,6歲半的她被媽媽送到聾兒康復學校。學校語訓部老師顧大春為了幫助她康復,還將她帶回家悉心照料。顧老師介紹稱,弱聽學童的早期康復被稱為「搶救性工作」,一旦錯過了最佳語言學習期,他們將可能終身因聾致啞。通過訓練,王幸鳴的語言能力能奇跡般地康復,並順利考入當地的普通小學,如今已在雲南省民族中學就讀初二,嘗試努力回歸「主流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