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網上有不少有關「啃老族」的漫畫,很形象地表現這些已成年但仍靠父母養活的「待業青年」,社會學家則稱之為「新失業群體」。
陳志華 香港通識教育會
啃老族是指青年完成學業後,繼續依靠父母的照顧及經濟支援。近年來,這種現象在中國日趨普及。一些學者指出,隨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大學畢業人數日漸增加,一些青年擁有高學歷,不願意從事較低薪資工作;另一方面,他們又不願吃苦,不願從事太辛勞的工作。對他們來說,最好工作是輕鬆的,賺的錢又多。這樣,他們便一直空等,既沒有工作,也不唸書。這種情況是否只影響本身,其他人會否受到影響?社會又會否受到影響?分析這個議題可從多方面入手,如個人成長、中國文化、全球化等。
從個人成長角度分析,啃老族弊多利少。年輕人長期依賴家庭供養,缺乏謀生能力,對個人性格會產生負面影響。處事方面,他缺乏獨立應變能力,不懂得如何面對危機。在全球化下的今天,世界常變,時時刻刻也會有改變。若缺乏應變能力,實難以應付時代的挑戰。過分依賴形成被動、退縮的性格,難以處世。若供養啃老族的父母離世,他們或會不知所措,難以應變。
學生求分數 心靈素質欠培育
從教育文化角度分析,一些論者指出,在中國教育體制下,學生追求分數,盼望升學。他們往往將重心放在培養學生的知識,心靈素質的培育卻不足。結果,一些啃老族在畢業後,若升不上大學,便難以自立。他們的心理素質較差。因此,一些學者建議在學校和社會之間設立一個緩衝區,讓不能升讀大學的青年從容步入社會。教育課程更要進行改革,除學科知識外,態度情意教育也要重視。下一代明瞭自己的義務和責任,貫徹實踐,便不願當啃老族。
內地有65%家庭老養小
從家庭問題角度分析,中國老齡科研中心本年5月進行調查,目前內地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養小現象,約30%的青年基本上靠父母供養。一些學者認為隨着就業壓力不斷增大,獨生子女慢慢成年,中國啃老族數量更會進一步擴大。啃老族可能成為影響未來中國家庭生活的第一殺手。家庭問題會不斷產生。結果,父母負擔不斷加重,子女卻不成長。
養兒防老無望 家長失望
從傳統文化角度分析,一直以來養兒防老是中國傳統家庭價值觀。在一些父母心目中,養育孩子期望有回報。他們希望兒子長大後,努力工作,回報親恩。但隨着就業壓力不斷增大,和獨生子女日漸成年,中國啃老族隊伍正在擴大。父母不單得不到回報,更有沉重的經濟壓力。這絕對違反中國傳統文化。最後,啃老族的父母可能有心無力,啃老族不得不面對現實。
一孩政策 有父母溺愛孩子
從社會文化角度分析,啃老族為何就業難?他們多以太辛苦或太累為拒絕工作的重要理由。過去,大多年輕人長大後,立足社會,他們會有較強的獨立意識,慢慢學懂如何處理工作的大小事,調節心理問題。現在,情況卻有點不同。自中國實行一孩政策後,部分父母對子女過分溺愛,再因升學壓力極大,社會又出現金錢掛帥等原因,一些年輕人價值觀出現偏差。他們往往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就業困境。如果他們不願接受現實,只好不工作不唸書,繼續依賴父母的照顧,成為啃老族。
青年不肯接棒 或現經濟斷層
從經濟發展角度分析,啃老族不事生產,只依賴父母,對社會來說是一種負擔。青年是經濟的重要人力資源。他們卻不投入工作,只依靠上一代,對於經濟發展來說,這絕不是一件好事。若大部分年輕國民也如此,國家經濟發展便要依賴其他年齡層來推動。經濟發展要有長遠計劃。上一代要交棒給下一代。不願接棒便會出現經濟斷層,過去的美好成果便可能毀於一旦。
全球化現象:英稱尼特族 台灣叫米蟲
從全球化角度分析,不少學者也指出啃老族並非中國獨有的現象。其他國家或地區也有類似的現象。如英國便被稱為尼特族(NEET)。台灣一些論者則稱這類人士為米蟲,或稱為家裡蹲。這是否世界潮流?大家通過互聯網,深受其他地方影響。
中國社科院公布《2009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藍皮書。藍皮書指出,隨着就業壓力增大,內地約有13萬大學生畢業後勢成為「啃老族」。這種社會現象是多因促成。大家可從多角度去探究,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