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6月14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點評集:是個體也是眾生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6-14]     我要評論

——談《日出》(澳門革新版)

文:陳國慧

 對《日出》是並不陌生的。在我那年代的中國語文科目裡,它是唯一一個要唸、要分析的劇本。課本作了容易切入解讀的選段,因而往往對陳白露、潘月亭,和其他人物如李石清、黃省三等一眾人在大都市的愛慾利誘中迷失、沉淪,或在生活底層掙扎的想像,很容易地落入政治正確的框架中。

 然而《日出》所要揭露的弔詭,是人在城市高度發展、消費主義橫流的暴力流向下,偏偏反思和覺醒是有必要變得微小的;大敘事、大論述概括了很多所未見的、隱性的可能,而微小之所以必要,是靈動地提供了更多面向的呈現,找到更多切入的空間。曹禺在寫《日出》時,想及是否要用《雷雨》的格局來鋪陳,帶來的震撼、顛覆、衝擊,都是很有動力且別具能量的心靈迴響和文化反思。只是劇作者連自己都覺得那種結構是「太像戲了」;技巧的洗煉一方面展示了其功力,卻也更見斧鑿的痕跡。

 於是《日出》的參考點是契訶夫,他的《三姊妹》、《櫻桃園》、《凡尼亞舅舅》等都取態一種淡薄的呈現;沒有宏大的敘事架構,時間的流動和人物的日常被「如實」地置放在舞台上,從來沒有直面過的生活一旦被淡然而不動聲色地浮現,所帶來的悸動卻是沒法與之割離的——正因其日常而貼身的蒼涼。《日出》中陳白露雖然是「主人翁」,但她亦只是大都會中的芸芸一人,她和潘月亭、李石清、黃省三甚至是小東西都沒甚分別;微小的她(們)的自覺即使是存在,也無法以逆向的方式面向主流:「太陽升起來了,黑暗留在後面,但是太陽不是我們的,我們要睡了」。因此以「眾生相」展呈、沒有誰是主角而人人都可以是任何人,是劇作者的想法;而這些「人人」的代表意義,正在於這些微小而日常的省思,是必然要在社會中出現而且被點點凝聚,那我們才有活下去的可能和勇氣。

 如此,於四月底在澳門文化中心上演的《日出》(澳門革新版),在處理上便呼應了劇作者的想法。這個「《日出》計劃」由香港的「進劇場」引領澳門的劇場工作者透過一系列的工作坊探索《日出》原文本,並通過再編、再作的方式重新在澳門這個社會脈絡下被檢視並演繹之。導演及劇本創作陳麗珠打破了原來文本的結構,拆解了陳白露、方達生和潘月亭幾個角色之間的心理互動和存在狀態,加上對之的當下想像,和套入學員對身邊的人事與原文本可以產生的可能性,令文本和原來的角色變得更為立體。

 台上多個行屍走肉的陳白露,即若是在外表上透露了角色原來「設定」的某種典型;但潛挖她在自己的選擇中既掙扎又「享受」的存在矛盾時,演員們交替互相詰問、審視和質疑:「是甜、是苦?」、「哪兒有自由?」演員共同掌握一個角色,但由不同氣質的介入帶動思考,使陳白露更多的面向得以展示,令人無法單一地用「同情」便處理掉隨之而來的不安。同樣,潘月亭也是「多面睇」的;他們是個體,也是眾生。是次理性、抽離的處理,一方面發掘和發展出《日出》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這群演員在演出經驗、表演能量、身體掌控上的落差,雖是顯見但亦因為多層面的切割而變得較能夠計算。然而,也許是角色的某種典型性,陳白露(們)的「痛苦」仍然要透過尖叫狂言、激烈情緒來表達;只是向外的力度過強便不免失諸向內探究的可能。

 而力度過強亦出現在佈景的處理上,大鳥籠的牢獄意象固然是明顯的(也有人想像成澳門葡京);同時籠中刻意鋪墊石塊,令每次進入這個空間的動作都必然激起石塊互碰的響聲,其不安又暗啞道盡蒼涼,也因此被賦予了意義。然而,這種意義並沒有完全體現在演員處於籠內的狀態裡。當演員和觀眾,因為進入這個空間的聲音太響而不能忽視之,籠內的狀態便難以和籠外的相乎,而事實上正是相異才有內外之分的需要。可是目前最耐人尋味的,是未見太大的相異;因此響聲的意義空洞而徒然變成雜音,和那些尖叫狂言相應。然而,這群角色的相遇,亦不過是一種在大都會「萍水相逢」的湊興;痛,正是他們在默默擔承生活,和命運。

相關新聞
創意文化時代的LV (圖)
讚頌趙無極:展覽與欣賞的再發掘 (圖)
點評集:是個體也是眾生
活動推介•墨變—陸春濤新作展 (圖)
百家廊•從靚聲村姑說起 (圖)
翠袖乾坤• 辯證奸人
娛視觀•必以奇招破奇案
琴台客聚•夜殺蠹魚記 (圖)
杜亦有道•上海之力
隨想國•受傷的女性
醫情識趣•腦電盪療法
擦鞋開支勝購書 達爾文是個大花筒 (圖)
廁紙印恐怖小說 鈴木光司宣傳新作 (圖)
不戴安全帶 加州嚴懲 (圖)
德國DJ破世界紀錄 (圖)
收藏火車明信片 童夢伴一生 (圖)
珍貴藏品 絕不割愛 (圖)
親訪舊車站 感受歷史氣息 (圖)
世界火車模型珍藏展覽
投資有道:頂尖民國瓷器 可遇不可求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