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參與東華社會服務的親子關係活動
此外,她亦於2005年出任「香港防癌會」執行委員會委員,2006年起成為名譽副會長,2006年至今出任澳門「母親會」理事會副主席,關愛老弱婦孺,盡心盡力。「『香港防癌會』不僅為癌症患者提供醫療設施,更創造條件,令家人能夠一直陪在患者身邊,提供家庭溫暖和精神支持。此外,我們也希望提供更人性化的關懷,比如對患者進行心理輔導。」在她看來,施善予人,有着遠比事情本身更深遠的內涵和意義。「我真正感覺到『施比受更有福』,能夠為更多有需要的人送去援助,就是最大的幸福。秉持着這樣的信條,心靈亦受到洗滌和淨化。」
關注內地心繫同胞
陳婉珍的樂善好施與其誠懇為人不僅受人欣賞,亦感染志同道合的各方人士,共為慈善出力。今年3月,她聯同兩位熱心人士發起籌款活動,以癌症遺傳性及乳癌普查計劃的醫療基金提供服務給有需要的民眾。這次籌款動員了各方力量支持,並最終籌集得300餘萬港元,她頗感欣慰。「這次籌款所有收入都用以幫助人們接受癌症遺傳醫療基金檢測,能夠令民眾健康醫療水平提升,我們出錢舉行籌款,一切都是值得。」
除了港澳之外,陳婉珍亦一直關心內地發展,並盡其所能推動內地教育和醫療等事業。她於2002年起擔任北京海外聯誼會副會長,除積極推動文化交流外,還每年捐款一次,作為在貧困地區籌建學校、醫療等設施的經費。去年四川大地震發生後,陳婉珍不僅在東華三院、澳門「母親會」等機構大力捐輸,更額外以個人名義捐款。「其實捐款多少並不重要,關鍵是盡自己一份綿力,令內地同胞知道我們的心意,堅定重建家園的意志。」
祖國的發展與成長亦無時無刻不牽動她的心。改革開放之後,陳婉珍多次與丈夫探訪內地,眼見祖國日益繁榮蒸蒸日上,內心亦飽受歡欣鼓舞。「現在的中國與以前絕不可同日而語,尤其內地不斷開放交流,發展一日千里,我們真的可以大聲說『我是中國人』,那份自豪感是無與倫比的。」在密切關注內地的同時,她亦多方為祖國發展獻力,例如捐助籌建藝術學校,培養內地優秀的藝術人才,並希望內地早日實施十二年免費義務教育,令更多偏遠地區的孩子走入學校,接受正規文化教育。與此同時,多次探訪內地經歷亦豐富她的見識與經驗。「內地發展為我自己的企業發展帶來很多機會,也令我拓寬眼界,獲得最寶貴的從書本上無法學到的知識。」同時,為不使自己子女因在外國讀書而生疏中國文化,她要求兒子每兩個星期都要用中文寫信回來,鍛煉語文能力和對祖國文化的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