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銀星藝術團演出《栽秧賽》
促成影聯會成立的「清潔運動」,其實香港在30至50年代初,前後共進行了三次,目的都是為了確保香港電影的製作和產品質素,期望以宣言和實際行動為香港市民帶來有品質保證的娛樂。
第一次的「清潔運動」是在1939年1月,由香港華僑教育研究會會長何嚴提出,主要針對香港模仿上海製作的神怪武俠片。香港電影起步於1909年,亞細亞影戲公司拍攝了《偷燒鴨》,是為一部戲情簡單的短片。到了30年代,香港電影業正式發展,並創立了第一間電影學校—「聯華演員養成所」來培訓導演和演員,其中著名的影星包括吳楚帆和黃曼梨。30年代的電影不少是重拍或改編上海著名的國語片,例如《胭脂淚》改編自《神女》,《南國姊妹花》則改編自《姊妹花》。當時,上海已禁播神怪武俠片,但香港仍跟風拍製,還風行本地,甚至海外華僑和華人社會。何嚴有見及此,便發起首次「電影清潔運動」,宣傳拒看此類電影,並邀請各社會團體和電影公司合作,致力維護華僑社會健康。
40年代初,由於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不少專業電影人南下香港避戰,如蔡楚生和司徒慧敏等,為香港帶來了大量的資金和技術。然而於抗日期間,新成立的「戲劇電影研究社」和「中國教育電影協會香港分會」針對粵語片未有改善的情況作出了宣言,指其「非虛無縹緲之妖魔鬼怪,即荒謬無聊的民間故事,卑鄙淺陋,粗製濫造」。而1940年初隨即發起了第二次的「粵語片革新運動」,提出了「先從劇本入手,有了好劇本才能產生好影片」等的觀點,從而提升了該時期的粵語片品質。
可是這兩次的「電影清潔運動」成效欠奉,其後亦因抗日戰爭令香港電影處於停滯狀態,運動不了了之。
直到1946年香港電影業重開,粵語片和國語片都相繼迅速發展,內地的電影人和演員紛紛南下,為這時期的影圈創作了許多知名的電影,例如《國魂》、《清宮秘史》和《一代妖姬》等,轟動一時。
由於戰後大量難民湧入,香港社會尚未復原,出現了各種的社會問題。粵語片業抓緊時機,為市民提供廉價的娛樂,推出了不少「七日鮮」影片。所謂「七日鮮」是指片商只需要一個星期就能完成一部作品,質素可想而知,極其粗製濫造。雖然當時不乏認真的作品,如改編自巴金原作,「中聯」出品的《家》,但是仍不能忽視「七日鮮」影片使香港電影質素低俗。故此,以吳楚帆為先,一眾上海和本地的粵語片製片、編劇、導演、演員包括高魯泉、紅線女、秦劍等164人發起了第三次的「粵語片清潔運動」,聯名發表了《粵語電影清潔運動宣言》。他們的宣言提出了「團結一致、盡一己之責、不負社會之期望,停止攝製違背國家民族利益、危害社會、毒化人心的影片……」並希望「願光榮與粵語片同在,恥辱與粵語片絕緣!」。
該次運動獲得了輿論和製片公司的支持,得到了切實的成果。運動導致後來有進步的粵語片公司成立,更令一批電影人團結起來,成立了「華南電影工作者聯合會」(簡稱「華南影聯」或「影聯會」),迄今已有六十多年,是為香港有影響力的電影人團體,繼續為提升香港電影質素而努力。 ■文:王淑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