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堅
早前有調查顯示,年齡介乎四十五至六十四歲的市民,較其他年齡組別較有機會患上抑鬱症。另外,有亞洲研究顯示,百分之二十六的香港長者出現焦慮症徵狀。這些統計數字正好指出,長者患上情緒病的普遍性,是不容忽視的。
焦慮的徵狀包括:一、身體方面:呼吸急促/困難,心跳加速,頭暈/頭痛,肌肉拉緊/疼痛,口乾/消化不良,腹部不適,失眠、食慾不振;二、情緒方面:焦慮、煩躁、無助、內疚、驚恐;三、思想方面:過度警覺和敏感、思想混亂、不能保持客觀、難以集中精神;四、行為方面:手忙腳亂、坐立不安、逃避現實、小動作或採用不健康的減壓方式,如吸煙、酗酒。
筆者認為,情緒病並非不治之症,只要透過心理治療及藥物治療,是可以治癒的。若長者發現自己的情緒正受到困擾,應及早求診,以免延誤病情。大概七成長者於服用抗抑鬱藥後,情況得到改善。通常在服藥後四至八星期才會見效。康復後,長者亦需繼續服藥六個月或以上時間,以防止復發。心理治療適合患上輕度至中度抑鬱症的長者,療程約十至二十星期,可獨立進行或配合藥物治療。
一般來說,長者的擔憂多圍繞以下三方面:一、健康:研究指出長者最為擔憂的是身體健康情況,他們擔憂身體機能退化和患病,使之不能獨立處理日常生活;二、生活壓力:照顧子孫或患病的配偶、親人好友身故、與家人磨擦、社交問題等,以及生活上適應不來的變遷,也會使人產生焦慮情緒和與壓力有關的身心反應;三、經濟:擔心退休後生活及經濟狀況的改變,加上近年經濟不景氣,令長者為子女的工作和收入而擔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