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波
「崩潰」與「崛起」的關係是辯證的。崩潰是崛起的對立;崩潰更是崛起的黎明。在蒯轍先生的書中,「崩潰」的概念就是對「陳舊、僵化、迂腐、沒落」的理論、思潮與機制的認知與拋棄。從這個意義講,只有認知「崩潰」的哲學與經濟內涵,才能興利除弊、才能更生革新、才有思想與經濟的偉大崛起。
新中國的成長,雖經歷了政治、經濟的挫折和陣痛。但最終還是撥亂反正,並成功地選擇了符合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和模式,即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現代中國經濟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先生的理論指引着中國的改革開放,我們迎來了近30年的高速發展,帶來了經濟的繁榮與綜合國力的大幅提升。但長期追求先後、局部和快速富裕的思維定式,逐漸顯露出區域發展與產業發展的失衡,富裕階層與貧弱階層的矛盾;也暴露出理論探索和思想領域,對中國古典傳統哲學史觀研究與發展過程中的歷史斷層。
必須突破改革開放的瓶頸
現代思想領域的盲目開放與過度崇洋,更帶來了西方新自由主義思潮的侵蝕,而沒有根脈傳承的理性調和,也使極端的思維模式、利益傾向和機制建立失去崇高理想與人文道德的標竿。城鄉差別、貧富差距日益明顯,人民內部矛盾日益尖銳。狹隘理性主義,及其衍生、泛濫的實用主義和功利思想確實是到了該反思、批判與覺醒的時刻了,中國太需要深刻的歷史反思、改革思考與理論辯爭,太需要自己的繼承發展、兼收並蓄與改革揚棄的新現代哲學思想,來滌蕩我們的心靈、改善我們的心智,調節我們改革發展的路向。
蒯轍先生正是這樣一位,在當今躁動的市場經濟中,在「一切向錢看」的逐利洪流裡,有着歷史承擔、道德情懷和哲學思辯的,深刻、冷靜而理性的思想者和實踐者。長期的實踐與觀察,及孜孜不倦、持之以恆的理論探索與時弊解剖,終成就其厚積薄發的功力和在當代的學術影響。其《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理論提出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新形勢下的思考和改革方向。《中國崛起與挑戰》全面分析和展示了「中國崛起」的內在條件和外部影響,及所面臨的各種機遇和挑戰。《危機下的中國》再對中國改革發展進程中的深層矛盾與問題進行深刻的揭示與思考。《崩潰邊緣》更是蒯轍先生承上啟下的又一力作,對中國改革瓶頸、發展掣肘和深層變革的時間窗提出了深入的思考和建議,其間對「崩潰」與「崛起」的破立辯證關係進行了哲學的思辯。蒯轍先生近年的幾本著作,可謂一脈相承,振聾發聵,反映了作者多年來對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高度關注、深入思考和系統研究,表達了一個學者、一個公僕的嚴謹、擔待和良心,及一份殷切的拳拳愛國與報國之心。
滄海橫流,百年激蕩,即將破繭而出、崛立世界的偉大祖國,需要更多如蒯轍一樣有歷史承擔和使命責任的,理性和科學的思想者、改革者。胡錦濤主席的「和諧論與科學發展觀」的提出,也正是對中國古典哲學思想進行繼承、創新與發展的呼喚。「承擔還是放下」,「覺悟還是迷思」,我們相信,覺醒、悔悟與自主、更生的新一代偉大的思想者,將引導着中國偉岸崛起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