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杜
一而再有文友提起廣州洋貨皮鞋服裝集散地之傳統名店街—高第街。筆者小時便生活在高第街旁—與高第街隔一條馬路—泰康路之另一邊、海珠橋畔的「迴龍上街」。那時兒童之學校分配是就讀住處最近的中、小學,所以本人小學讀高第街一小,中學讀高第街素波巷的廣州第十中,一家廣州市列為體育人材重點發展學校的中學,所以師資甚多體育名將,如籃球教練是廣東省隊代表黃佛康,體操老師是廣州體院的體操教練兼任。那時筆者是廣州少年隊和廣州學生隊之足球隊守門員,專門訓練本人守門技術的叫劉兆美,是中國國家女子手球隊的守門員國手(足球和手球守同樣的球門)。
劉老師是山東人,第一個打破世界跳高紀錄一米七七的鄭鳳榮是她同校同房,劉老師的丈夫叫朱文富,當年第一批北京體院的籃球隊國家選手,他又是全國男子百一米欄冠軍,如今劉翔可說是他的徒孫輩。
本人幼讀體育重點校的「市十中」,有名教練親訓,中學畢業順利入廣東青年隊,列二級運動員,再上便是「一級」和「健將級」,而二級運動員入廣州體院集訓,除有營養不錯的四菜一湯伙食三頓外,還有每個月八元人民幣的營養津貼,而此每月八元已夠我買米油養弟弟。因本人是十三、四歲便父母雙亡,全靠努力踢足球養家,及至弟弟十七歲去了服兵役由軍隊養,而弟弟因自小自學小提琴,入伍後被徵調入華南軍區文工團弦樂組,不必做現役軍人受訓,於是兄弟都似乎靠「旁門左道」謀生。
說回兒時嬉戲的「高第街」,街之中段有一荒棄祠堂本是民初某大官府邸,無人看管成了我們街童遊玩大本營,旁之素波巷有家三層別墅型房子,住著廣東粵劇撰曲王吳一嘯一家,其女兒吳麗珍便與筆者是中學同班,自小上她家玩聽慣了大人拉琴度曲,後來愛上曲壇專喜聽李小芳、張蕙芳等名家唱粵曲,實際上是有緣有分者也。而近日看本港一些大報副刊對穗市「高第街」仍有介紹,隔了近半世紀,原來如今高第街仍有舊貌,仍是百貨皮鞋集散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