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沈鴻鑫
我每次到寧波公幹或旅遊,總要去瞻仰和參觀著名的藏書樓天一閣。有時由寧波文學界的朋友陪同,有時有導遊或講解員講解,我又找一些有關的資料來讀,通過這些,我逐漸對天一閣的來龍去脈有所了解。
天一閣位於寧波市西南隅的月湖之畔,由明嘉靖年間兵部右侍郎范欽所建。范欽生於明正德元年(1506),字堯卿,一字安卿,號東明,浙江鄞縣人。嘉靖十一年(1532)考中進士,出任湖廣隨州知州,嘉靖十五年遷工部員外郎,後任江西袁州知州及廣西、福建、雲南、陝西等地的按察使、布政使等職。官至兵部右侍郎,沒有到任,即告老還鄉。
范欽的一生富有傳奇的色彩,其中有幾個亮點。一是蔑視權貴。他在擔任工部員外郎時年紀尚輕。當時嘉靖皇帝迷戀女色,寵信方士,不理朝政,大權落在武定侯郭勳手中。朝廷大規模建造廟宇,此事也由郭勳掌管。范欽就在他手下做事,他看不慣郭勳的驕橫跋扈,不時與他頂撞。郭勳懷恨在心,便謊奏范欽「犯上作亂」。嘉靖也不問情由下旨把范欽當眾廷杖,並關進天牢。後來郭勳被戚賢彈劾亂政十二大罪而下獄,范欽才獲釋。嘉靖十九年范欽出任袁州知州,那時朝中由嚴嵩當權,而袁州正是嚴嵩的老家,其子嚴世藩在袁州強佔良田,欲取宣化房產,范欽聞之,斷然拒絕。嚴世藩向嚴嵩哭訴,但嚴嵩看郭勳尚且沒把他鬥倒,故而沒敢怎麼碰他,只是設法把他調離了袁州。
二是平剿倭寇。明朝時東南沿海倭寇的騷擾非常猖獗,而朝廷平剿不力。范欽任副都御史,巡撫南贛汀漳諸郡時,與俞大猷並肩作戰大力平剿,他身先士卒,親臨前線生擒了倭首李文彪。嘉靖大喜,給予厚賜。嘉靖三十九年,嘉靖帝下旨:范欽升任兵部右侍郎。但正在此時,南京御史王宗徐等劾奏,稱范欽撫贛南時「黷貨縱賊,遺患地方」。嘉靖還算手下留情,只是命其「回原籍聽勘」,後來也沒有追究。同年十月范欽去官回歸故里,其時五十五歲。
三是嗜書如命。范欽是文官出身,也做過武將,但其酷愛書籍,嗜書如命卻始終如一。在宦遊時,他每到一地總是留心搜集府庫舊藏和故家流散的圖書文獻,有的書不能購得,就設法抄錄。他特別重視搜集說經諸書、前人未傳世的詩文集、當時各地出版的地方志及明代文獻,是一位傑出的藏書家。
范欽的最大貢獻莫過於他建造了天一閣藏書樓。天一閣建於嘉靖四十至四十五年之間(1561∼1566),由范欽親自設計、親自督工建造。有鑒於以往藏書樓大多毀於火焚,范欽在藏書樓前專門鑿有水池,池中之水與月湖地下的水脈相潛通。他取漢鄭玄《易經》註釋:「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以水克火,為藏書樓起名為「天一閣」。這座兩層木結構樓房,樓上為一個大統間,樓下為六小間,以表示「天一地六」的意思。
寧波古來就是人傑地靈之邦,早在宋代就出了樓鑰和史守之兩大藏書家。與范欽同時,也還有大學者、藏書家豐坊,他的「萬卷樓」也建在月湖之畔。范欽與豐坊兩人十分莫逆,他們經常在一起把酒邀月,論詩談文,互相贈書、抄書,把藏書當作人間一大樂事。豐坊曾把輾轉覓得的《王陽明詩稿》抄錄贈予范欽;而范欽曾為豐坊的《古篆序論》寫跋。
范欽在建造天一閣之初,就樹立了防火於未然的理念,他「禁以星火入閣」,自己也從不到天一閣飲酒讀書。每晚臨睡之前,他都要親自到藏書樓及四周去查看火燭。他不允許兒孫們在天一閣過夜,更不准女人登樓。另外採用芸香辟蠹、曝書去濕等方法。范欽於萬曆十三年(1585)去世,其長子又提出「代不分書,書不出閣」。這些規約一直延續到後代。據傳,在清嘉慶年間,寧波知府邱鐵卿的內侄女錢繡芸是位才女,她從小酷愛詩書,她聽說天一閣藏書甲於天下,極想能登樓觀閱。為此,她托邱知府做媒,嫁與范欽的後裔秀才范邦柱為妻,但是礙於女人一律不得登樓的規矩,她還是未能如願以償,由此便可見其一斑。
由於范欽的慘淡經營,天一閣的藏書十分宏富,古籍珍本約有七萬餘卷之多。在天一閣的藏書中,最突出的是各地的方志。范欽搜集的明代方志就有435種,其中包括通志、府志、州志、縣志等。這些方志忠實地記錄了當時、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地理名勝、民俗風情等。天一閣還藏有豐富的科舉錄(會試錄、進士登科錄)、家譜以及內部官書檔。這些都是研究明史的珍貴文獻,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范欽的後代,謹尊他的遺志,管理天一閣不敢懈怠,兢兢業業。清康熙四年(1665),范欽的曾孫范光文在天一閣前建亭子,堆假山,壘山石構成「九獅一象」的景觀。修竹疊翠,清幽靜謐,呈現一派江南的園林風光。乾隆三十八年(1773)乾隆帝為編纂《四庫全書》,詔令各地藏書家向朝廷進呈遺籍秘本。當時不少藏書家害怕文字獄,顧慮重重,不敢進獻,而范欽的八世孫范懋柱卻毅然向乾隆進呈稀有藏本638種,5258卷。乾隆非常讚許,特為之題詩云:「五卷終於物理論,太玄經下已亡之。設非天一閣珍棄,片羽安能忻見斯?」天一閣所獻藏本被收錄入《四庫全書》的有93件,存目377種。乾隆三十九年,乾隆帝頒旨嘉獎天一閣武英殿銅活字印本《古今圖書集成》10000卷等書籍。為了存放《四庫全書》,乾隆又下旨,在全國各地仿照天一閣的格式建造藏書樓。後建造了七座,北方四座:北京的文淵閣、文源閣,瀋陽的文溯閣,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南方三座:揚州的文匯閣,杭州的文瀾閣,鎮江的文宗閣。為了以水克火,藏書樓的名稱多帶三點水的偏旁。因此,天一閣素有天下第一藏書樓之稱。
1933年,甬上賢達籌資將孔廟內的尊經閣遷移到天一閣後院,並集置了自宋至清的碑刻80餘方,稱「明州碑林」。後院還建有華瞻精美的古戲台,亦歎為觀止。
天一閣創建至今已四百餘年,歷盡了滄桑。它曾屢遭盜竊、掠奪,藏書嚴重散失。到解放前夕,除清代續增的《古今圖書集成》之外,閣內僅剩13000餘卷。解放軍南下挺進浙江時,周恩來親自囑咐:要保護好天一閣。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多次撥款維修天一閣,新建書庫,還設置專門機構,多方訪得散失在外的原藏書3000餘卷,又增入當地藏書家捐贈之書,館藏已達30萬卷,其中珍槧善本就有8萬卷之多,多為明代刻本、抄本,其中不少已屬海內孤本。1962年10月,郭沫若視察天一閣,揮毫題曰:「好事流芳千古;良書播惠九州」。書法家沙孟海也書有楹聯:「建閣閱四百載;藏書數第一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