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當年文事、當年文人,讀來別有風味。 作者提供
黃仲鳴
在大陸出版界一片「懷舊」聲中,葉兆言推出了《陳舊人物》,大為吃香。余斌也不甘後人,出了部《當年文事》(南京大學出版社,二○○九年六月);若干篇章甚為可讀,如〈魯迅的書賬〉、〈茅盾小說中的性描寫〉、〈林語堂的加、減、乘、除〉等等。最過癮的還是〈張愛玲與林語堂〉,將兩個互不相識的人扯在一起來談。
張愛玲在《私語》說,少女時代對林語堂已極為仰慕,「我要比林語堂還出風頭,我要穿最別致的衣服,周遊世界,在上海有自己的房子,過一種乾脆利落的生活。」當年的林語堂,辦《論語》、《人間世》雜誌,提倡「幽默」、「性靈」而聲名大噪;《吾土吾民》一書在美國出版後,更是大紅大紫;時當十六七歲的張愛玲,自是景仰有加。
其後,林語堂是否看過張愛玲的作品,是否得與崇拜者相識,余斌說那就不得而知了。不過,有位《論語》女投稿者,卻得林語堂的「垂青」,不斷發表她的作品。這些作品後來輯印成書,林語堂還着文大力推介。
這位女作者姓姚,名穎;書曰《京話》。這裡的「京」,非指北京,而是南京,是當時國民政府的「首善之區」;那時的北京叫北平。
姚穎本不識林語堂,《論語》這部雜誌,是朋友的推薦而拿來看看的,一看之下,登時「驚艷」,登時投稿,一投稿,便即受到林語堂相中。余斌這麼形容:「(林語堂)請她繼續寫;繼而是頻頻催稿,而她也就一發不可收了;幾乎每期都有她的文章,有時一期上就有兩篇。」
姚穎的文字,據余斌介紹說:「多取材於社會時政、官場種種,下筆則嬉笑怒罵,皮裡陽秋,令人噴飯。」讀她文章的人,以為是個「風流不羈,滑稽梯突的人」,甚至認為她是個男作家,化作如此一個女性名字。後來始知她是個三十出頭的少奶奶,是當時南京市政府秘書長兼社會局局長王漱芳的太太。既是官太太,交際應酬遂多,她藉此而取材,化作一篇篇諷世作品。《京話》之後,她也消失於文壇。畢竟,她不是賣文維生的職業作家,也非有志於成為一位作家,官太太畢竟是官太太。但她想不到的是,雁過會留聲,也受到林語堂的重視,成為《論語》的要角。當年有人擬「《論語》新八仙」,姚穎是獨一無二的女角,自然就是何仙姑了,其餘「七仙」是:周作人、俞平伯、郁達夫、老舍、豐子愷、林語堂、簡又文。個個都是斗大的名聲,姚穎躋身其中,可知功力確非凡。
網上有文引述《京話》,記述了一位南京老太太的說話:「你這個害人的死丫頭,上次你這個死丫頭真害人不淺,選什麼『鍋蓋』(國代)、『碗蓋』的,我一個大字不識,誰曉得選張三、李四?現在又有新花樣來了,還要選『驢尾』(立委),真是活見鬼!」識南京話的讀者,讀來當另有一番味道。
姚穎筆下「無情」,國民政府當局和大員,每被她捉弄挖苦。在我想像中,何仙姑手挽花籃,擲下的是朵朵有刺的玫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