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國糧食年產量突破萬億斤,居世界第一位,並躋身世界第三大糧食援助國。
改革起伏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中國土地制度改革促成農村經濟實現「三級跳」。建國初期的土改,創造8年糧食產量增長72.3%的中國速度;1979年實施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讓老農田煥發出新的生產力,糧食總產量由6,096億斤躍至10,570億斤;進入新世紀,中央提出「新農村建設」,更是令糧食生產連續5年大豐收。農民純收入也從建國初的人均44元提高到2008年的4,761元。2008年十七屆三中全會又提出土地流轉改革的構想,力爭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到2020年時比2008年翻一番的目標。
小崗村血手印 掀改革大幕
建國之初,新中國百廢待興,中央於1950年在全國開展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國4.2億農民終於實現「耕者有其田」。當家作主的農民生產熱情高漲,為新中國的穩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1958年開始實行的人民公社制度出現了「吃大鍋飯」局面,極大挫傷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業發展多年徘徊不前。
直至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的18個血手印,掀開農村改革的大幕。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生產體制開始確立,全國糧食總產量幾乎成倍增長。
2008年,中央不僅啟動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實現「耕者有其山」,還在十七屆三中全會上承諾現有土地承包保持長久不變,同時提出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讓農民真正分享到工業化過程中土地增值所帶來的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