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1999年,建國50周年大閱兵的導彈方隊駛過天安門。
本報北京新聞中心記者 劉越山
新中國成立60年,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無論是在武器裝備水平、整體作戰能力,還是官兵素質方面都有大幅提高,並正加速走機械化、信息化複合發展的強軍新路。未來隨着國力增強,中國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還將實施「三步走」戰略──在2010年前打下堅實基礎,2020年前基本實現機械化並使信息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目標。
接受本報獨家採訪的中國軍事專家指出,最能形象直觀反映中國60年國防建設成就的,無疑是國慶60周年大閱兵。屆時,將有一批「國」字號新式武器裝備亮相,接受軍委主席胡錦濤和人民的檢閱。
精兵利器 20年裁軍近200萬
中國著名軍事專家劉江平向本報強調,一條閱兵路,見證了新中國的成長和中國軍隊的發展壯大。他表示,解放軍已從60年前的單一陸軍,發展壯大為現在的諸軍兵種合成、具有現代化聯合作戰能力和立體作戰能力的強大武裝力量。而經過數次裁軍,解放軍這支曾經是世界上人數最多的軍隊,在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征程中逐漸實現了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轉變。
中國相繼於1985年、1997年、2003年分別宣佈裁減軍隊員額100萬、50萬和20萬。2005年底,中國又裁軍20萬,軍隊規模現保持在230萬人。軍兵種結構得到優化,精簡了陸軍,減少了裝備技術落後的一般部隊。同時,強化了海軍、空軍和二炮(導彈部隊)的建設。優化了部隊內部編成和軍兵種規模結構,軍兵種高新技術部隊的比例得到提高。
迄今,解放軍已有7個兵種相繼消失,而一批新的兵種和專業則不斷產生,其中包括海軍陸戰隊、陸軍航空兵、特種偵察兵、陸軍防空兵等。
與時俱進 強化「非接觸作戰」
中國戰略學會研究員馮思日對本報記者指出,非接觸作戰,將是未來信息化戰爭的主要作戰模式,是解放軍軍事變革必須面臨的嚴峻挑戰。專家表示,解放軍武器裝備目前正由機械化向信息化跨越發展,武器裝備信息化水平有較大提高,在現代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條件下的防衛作戰能力明顯增強。全軍作戰部隊分別裝備了各種類型的地對地、地對空、空對空、岸對艦、艦對艦導彈和反坦克導彈,已經建成一個陸、海、空軍和導彈部隊協調發展的現代化正規化的強大軍隊。
中國國防大學李大光教授強調,世界發達國家先後興起的新軍事變革,無不是在成熟的機械化基礎上進行的。而解放軍也正在加強機械化建設的同時,加快軍隊信息化建設的步伐,走跨越式發展道路。未來解放軍必將發展壯大成諸軍兵種合成、具有現代化聯合作戰能力,能夠贏得任何信息化戰爭的強大武裝力量。
據今年初中國政府發佈的《二○○八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透露,根據國家安全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中國實施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
此一戰略構想主要包括:推進國防和軍隊信息化。以信息化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發展方向,立足國情軍情,積極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科學制定國防和軍隊建設戰略規劃、軍兵種發展戰略,2010年前打下堅實基礎,2020年前基本實現機械化並使信息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