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國慶節前夕,56個民族青少年代表遊覽北京,在「鳥巢」前合影留念,象徵中華民族大團結。 新華社
——少數民族大發展 各民族和諧相處
本報北京新聞中心記者 軼瑋
新中國成立60年來,56個民族團結在一起,經歷了從落後走向進步、從貧窮走向富裕、從封閉走向開放的歷史巨變,以嶄新的雄姿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簡稱國家民委)副主任楊晶日前就此表示,中國之所以能夠長期保持民族和睦團結、社會和諧穩定,中華民族向心力、凝聚力不斷增強,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中國現行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中國未來將繼續堅決執行這一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
由於歷史、自然等原因,中國民族地區與內地、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一直存在差距。為解決這一問題,中央從國情出發,開闢了一條解決民族問題的新路,即在民族地區實行區域自治制度,這亦是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在民族區域自治的直接影響下,中央政府60年來一直給予少數民族地區政策上與經濟上的最大傾斜,讓少數民族地區及人民獲得了巨大的實惠。
政策傾斜 民族地區GDP破3萬億
經過60年的艱辛努力,少數民族地區徹底告別了過去一窮二白的面貌,縮小了與內地、沿海地區的差距。2008年,民族地區GDP達30,626億元,同比1978年增長了17.4倍,比1952年增長了92.5倍,增速明顯高於全國的平均水平。
與此同時,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文化、醫療衛生、對外交流方面隨着經濟的飛速發展而產生質的飛躍。比如,過去少數民族地區幾乎沒有現代意義的學校,文盲率非常高。如今少數民族地區的各類學校已達72,711所,在校學生3,450.3萬人,基本普及了9年制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
發展醫療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同樣,少數民族地區文化設施條件也得到普遍改善,大批珍貴的反映少數民族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搶救、挖掘和整理,目前少數民族地區的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超過85%和90%。
民族地區醫療衛生事業亦取得長足進步,已擁有衛生機構達4.7萬個、床位45.8萬個、衛生技術人員57.9萬人,均比1978年增長了近1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現了全覆蓋,地方病和傳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各族群眾的健康水平不斷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在各民族群眾的共同努力下,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已成為中國當前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比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北部灣經濟區發展已納入國家戰略,廣西已成為中國、東盟開放合作的物流、商貿、加工製造的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
毋庸質疑,過去的60年,不僅是民族地區大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的60年,亦是中華民族大團結新局面得以形成的60年。60年的風雨同舟,56個兄弟民族情同手足,休戚與共,一起開創了「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互相離不開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