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黃錫祥將今天的奇華打造成「現代經典」,成功將顧客群年齡拉低至25歲。本報記者 邱婷 攝
——黃錫祥寧棄自創公司 全心全意振興家業
本報記者 邱婷
營商有道 臨近中秋,地鐵、電視廣告隨處可見「用心七十年」的奇華月餅。而在奇華餅家第二代經營者黃錫祥的眼中,一個老字號能存在70年,單是「用心」還未夠,還要有「運」,有了「運」還需後代將其發揚光大。黃錫祥就憑一連串的改革,將一個原屬於「夕陽行業」老中式餅家,「洗底」變成「潮物」的香港手信,成功將顧客群年齡由45至85歲,拉低至25歲。
黃氏家族原籍順德,黃錫祥說,加上自己的孫兒,已有八代生長在香港。奇華由父親黃業榮1938年創於油麻地上海街,之後經歷了戰爭、金融危機,說當時的中式餅店100間中現在有99間「執笠」,一點也不誇張。所幸的是奇華捱過了各種災難,而哥哥大學畢業後又願意接手,才會有今天於香港、內地、日本、美國、台灣等地坐擁70間分店的奇華。
第二代接手後發揚光大
黃錫祥曾自創財經公司,他說當時每逢中秋節便會請一個星期假,走進餅舖幫手賣月餅。後來將財經公司賣盤,95年回到奇華與家人一起振興家業。他坦言,加入公司不是為了「守業」,而是要將奇華進一步發揚光大,冀將其發展成為更廣為人知、甚至能代表香港的品牌,而首先要做的就是改革奇華「老土」、「老餅」的形象。
顧客群年齡拉低至25歲
「改革不是把賣餅的阿伯換成後生女就可以了,一切都要跟上時代。」黃錫祥不避忌地說,十幾年前,奇華的顧客群是45歲至85歲的人,45歲以下的人不會走進店來,因嫌奇華老土,包裝甚至還停留在五、六十年代。為了更清晰了解自家品牌,他請人進行街頭調查,想知道消費者眼中「奇華是什麼」。結果發現,10個受訪者中有8個知道有奇華,8個中有7個知道奇華賣嫁女餅,5個知道奇華賣月餅,7個不知道奇華有賣西餅。「這說明宣傳做得很不夠,形象定位不明確。」
產品店面創新形象設計
他隨即找來設計師孫小華和後來「住好D」的創辦者楊志超為產品和店面做形象設計革新,從註冊商標、信紙、店面裝修風格、貨車都全面統一改革。經典的雙黃白蓮蓉月餅紙盒也換上金、黑雙色搭配皇帝肖像,當時還健在的父親說,「你把我的嫦娥靚女改成鬍鬚佬」,但仍欣然接受。嫁喜禮餅盒也請到做畫家的世侄作畫,以簡約線條重繪傳統吉祥圖案。
除了月餅和嫁喜餅,「香港奇禮」亦是奇華近年最成功的策劃之一,「香港終於有手信!」這句口號響徹街頭巷尾。黃錫祥接手家族生意前常外出公幹,但每次只能買茶葉或半島酒店朱古力當手信,價錢不便宜。他不解為何東南亞各地都有特色手信,唯香港欠奉,遂想到推出價廉物美的「香港手信」。
老餅變潮物「香港手信」
他將本地流行的老婆餅、合桃酥、花生糖等重新包裝,又請漫畫家阿虫為「奇禮」系列包裝繪圖。他還自豪地說:「馬仔(薩琪瑪)也是經我們改良後,令其起死回生的。」目前奇華的餅類已多達300幾個品種。
經過十多年的不斷改進,黃錫祥將今天的奇華打造成「現代經典」,成功將顧客群年齡拉低至25歲。顧客群擴大,分店自然開枝散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