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偉
中國迎來60華誕,成為全球關注的重大事件。驀然回首60年的風雨滄桑,家國天下,宇宙乾坤,一言難以道盡。概括起來,就是軟硬實力比翼雙飛,中國和平崛起已為全球公認。
考察近500年的大國崛起之路,無論早期大航海時代的葡、西殖民征程,抑或開工業化先河的大英帝國,還是法國的資產階級大革命,以及德日的後來居上,乃至美蘇「冷戰」時代的對抗。這些帶有基督教文明色彩的強國之路,無一例外充滿着恃強凌弱的霸權屬性。而審視新中國走過的道路,則是和平、自主、責任、和諧,而且是在西方強國意識形態的偏見、地緣政治的圍堵和經濟封鎖的夾縫中脫穎而出的。按照亨廷頓的文明多維分法,這是一顆新文明的種子,不僅吮吸着豐厚的儒教文明的滋養,也嫁接着其他文明的養分,在21世紀生根發芽茁壯成長,使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中國。
支撐中國硬實力的數據說明一切。據中國國家統計局28日的數據,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拉動,到2007年已高於世界所有國家,位居第一。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GDP翻了4番以上,今年有望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而早在去年,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貿易強國。
金融危機時代,中國更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一方面,中國擎起了一向為美歐視作圭臬而又棄如敝屣的自由貿易大旗,身體力行反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另一方面,中國啟動內需市場,推展4萬億的投資計劃,使中國經濟增長率在G20內遙遙領先,初現復甦跡象,給予全球經濟信心。
中國模式得到國際肯定
剛剛落幕的G20匹茲堡峰會,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工業體在世界經濟秩序中的地位得以確認。可以說,金融危機是個契機,使中國憑借其綜合實力和負責任的大國形象贏得了全球的信任。對於中國的硬實力評價,英國《泰晤士報》認為,中國已成為國際秩序變革中的關鍵「玩家」。俄羅斯著名智庫亞歷山大.薩利茨基認為,中國是世界經濟的「重量級選手」。在東北亞,日本新任首相鳩山強調脫美入亞,和中國共建「東亞共同體」,韓國主流媒體則宣稱「中國經濟崛起將帶動亞洲金融騰飛」。
伴隨中國硬實力成長的,是中國軟實力的全球推展。29日的《人民日報》在描繪中國軟實力時使用了這樣的一句話:「兩千年前,孔子周遊列國。如今,這位聖人正走向世界的每個角落。」內中蘊涵耐人尋味,抽象而言,儒教文明在21世紀的全球重現活力;具體而論,孔子更承載着在全球推廣漢語的名片效應。全球300多家孔子學院,構成了全球性的中文傳播網絡。語言文字是文化文明的載體,全球漢語熱的波瀾起伏,預示着中國文化的持久和廣泛魅力。
與之相映成趣的,是中國文化產業、文化產品和世界的無縫對接;是中國文化藝術人士在全球的知名度。在信息時代涵養的大眾娛樂浪潮裡,張藝謀、陳凱歌、章子怡、鞏俐等,逐漸成為普世的全球化明星。在快餐消費文化流行時代,說明中國在21世紀終於站在了流行時尚的最前沿。更值一提的是,3億網民、7億多移動用戶,衡量信息時代的兩大量化指標,中國都獨佔鰲頭。
相較於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90年代提出的「軟實力」概念,其實新中國一直在用實際行動踐行這一理念。改革開放前的30年,中國軟實力主要體現在政治和外交層面,一方面通過聯合國這個國際平台成為全球政治大國,另一方面通過三個世界劃分在「第三世界」成為最具影響力的國家;改革開放30年,中國軟實力則是全方位多層次和全球性的。中國的文化影響力和政治感召力已經為全球所體認。
回顧中國歷史,無論秦漢、唐宋還是明清,盛世降臨大都在開國50年到100年間。新中國60年華誕,也將迎來新的盛世景象。和封建興勃亡忽的盛世不同,當今中國,是以「三個文明」為根基,以新型民主為基礎,以和諧社會為目標的公民盛世。回顧全球大國崛起史,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像中國這樣,將和平發展作為大國崛起的途徑。總之,新的世紀,已經形成了軟硬實力比翼雙飛下的中國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