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享譽中外,被列為國寶,真跡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而歷年來臨摹本、仿本多不勝數。有古董專家稱,眾多臨摹本中,以乾隆年間出品的最有收藏價值,現時估值過千萬。《清明上河圖》的真跡於前年首次來港展覽時,亦曾掀起一陣「觀畫」熱潮。
《清明上河圖》的原畫長528厘米,高24.8厘米,最早的作者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名畫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畫中有800多人,繪畫得微細精緻,記載了當時的建築交通、風土習俗、文化發展等等。
乾隆年間「翻版」最值錢
一名開設古董店的古董專家表示,《清明上河圖》在不同年間均有不少人臨仿,其中以乾隆年間的臨仿品最值錢,因作品多參照了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長,並增加了許多豐富的情節。直至現時,仍有不少人以不同形式「翻版」《清明上河圖》,包括繡畫、郵票拼畫、剪紙畫等。
他又稱,數年前,一幅《清明上河圖》臨摹本被拍賣,經過專人鑑定為上品,最後由一名內地商人,以一千多萬元投得。另外,又曾有畫家走到北京故宮博物院,在真跡前臨摹了一幅《清明上河圖》,後來該畫以數十萬元賣到台灣。
2007年7月,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提供的31幀國寶級書畫真跡,在香港藝術館舉辦的「國之重寶」畫展中展出,吸引眾多市民和遊客追捧,參觀人數超過10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