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深圳經濟特區早期拓荒者——吳南生。
李偉彥
1980年深圳成為經濟特區,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省經濟特區管理委員會主任吳南生,兼任深圳市委第一書記、市長。1981年後回省工作,不再兼任深圳職務,但仍繼續分管廣東三個特區的工作。2000年,當深圳博雅藝術公司成立二十周年的時候,吳南生題詞:「博采翰墨,雅聚群英」,並在題記上寫道:「一九八零年籌建特區,同時舉辦博雅。是時百業待興而文化先行,蓋有望於未來也。匆匆二十年矣,感創業之艱辛,喜特區之興盛,因記並以誌慶。」吳南生行書矯勁,題詞寓意深邃,披露了當年市委市政府重視文化開拓的指導思想。這裡,僅憑記憶所及,記下吳南生在深圳期間有關「文化先行」的幾件事例。
突破舊框框 創新辦博雅
博雅藝術公司的前身是博雅畫廊。老深圳人都熟悉,它是一家名牌老字號,在全省全國頗有名氣,又是首家深港合資、以經銷我國傳統工藝美術品和進口圖書文具為主的文化企業。由於這類行業歷來由政府「包」起來,這回是引進外資合作經營,加上經營項目有進口圖書,這在當時人們思想尚未擺脫禁錮的情況下,自然引人注目,要冒很大風險。而這家以改革開放面目出現的公司,其倡辦者正是吳南生。
回顧當年吳南生倡辦博雅和博雅自身的歷程,給人們很多啟迪。一開始,吳南生同香港出版集團幾位朋友相聚謀劃時,說過一番話:「特區經濟肯定大發展,而經濟建設高潮的到來,必然會帶來文化建設的高潮,歡迎你們捷足先登,來投資辦文化事業。」「是不是先搞個畫廊,展示中華傳統文化的書畫和文房四寶,作為特區文化之窗。」在送別朋友時,由合作者深圳展覽館負責人陪同客人到臨海(今華僑城)一帶參觀,臨行時吳南生還囑咐,「看能不能在那裡搞個文化村,把海內外文化名人邀請來這裡自建廠房,作為他們創作休憩之所。」還說,「待條件成熟之時,還可在那裡建個碼頭,連接香港,藉以方便他們溝通中外文化交流。」
不論最初的畫廊時期還是發展為藝術公司,博雅成為文化人、藝術家喜歡去的地方。劉海粟一到博雅就有這種感受,高興地揮毫寫下「美在斯」橫幅作為留念。吳南生對接踵而來的藝術家們總是熱情相待,即使回省工作,每次來深圳總要抽空到博雅走走、看看。吳南生的客人周揚曾兩次訪問深圳,每次都去博雅瀏覽,一次他買到一本《羅丹藝術論》,高興地對人說,他到處尋找這本書,想不到在博雅找到了。二十多年來博雅的業績和聲譽愈來愈為人們讚許。吳南生為博雅的題詞「博采翰墨,雅聚群英」,說得多麼中肯和貼切啊!
博雅致力中外文化交流,大力引進外版圖書。一開始質疑之聲驟起,甚至連引進金庸的武俠小說也被指責。然而他們沒有退縮,還把引進外版圖書的事情愈做愈大。1983年,他們在市政府的支持下,與香港中華書局合作,辦起了全國首創的「深圳書市」,引進健康有益的港台出版物一千三百多種,外文圖書三千多種。把大量當代先進的科技文化引進來,一下子吸引了全國二十八個省市四十五所圖書館和一百零四間大專院校的代表逾千人前來訂購,另有其他讀者顧客一萬多人次,共銷售和收訂圖書二十多萬冊。
謀劃深圳電視的起步和走向
1980年的深圳,一片荒寂,人們看不到省台和中央台電視節目,所有地方都被香港的電視台覆蓋了。面對這種情況,吳南生心急如焚,但沉着冷靜,有多少個日日夜夜他在思索、謀劃如何邁開深圳電視的第一步。
首先,他斬釘截鐵地要求加快梧桐山差轉台建設。1980年9月,當吳南生了解到梧桐山工程進度緩慢,於是,他在一份工程進展匯報的文件中批示,要求查出問題所在,逐個解決。一聲令下,有關部門當即行動。記得當時難度最大的是梧桐山架設鐵塔。該鐵塔已訂貨,存放在省廣播電視局倉庫,但要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後來幾經交涉,得到省局的支持,先取貨後償還。這樣就把二十多噸重的鐵塔部件運回,然後在山上最頂尖的峰坡上,挖了個6.5米寬、4.6米深的大坑,把85.5米高的鐵塔穩固地安裝起來。此事現在想起來還心有餘悸,因為當時施工實在太危險了。拖了幾年的梧桐山差轉台工程,終於在1981年3月完成。再經過幾個月的試播,於同年8月1日,以十千瓦發射機代替三百瓦發射機播出,使深圳地區人民能清晰地看到中央台、省台的電視節目,並為轉播台轉為電視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辦報也要拿點勇氣闖一闖
《深圳特區報》是深圳特區歷史上第一家報紙,而吳南生是倡辦特區報的第一人。
1980年8月我到深圳不久,吳南生就找我談話,佈置辦特區報的任務。沒幾天又找我談,我講了一些想法,也提了經費、設備、人力方面的困難。吳南生態度堅決,話也乾脆:「有多少困難都想辦法克服,辦特區要闖,辦報也要拿點勇氣闖一闖。」看來,他決心下定了,我們不敢怠慢,立即行動起來,並起草了一份辦報初步計劃報市委。同年11月15日,吳南生主持的常委會議作出辦報的決定,宣傳部牽頭負責籌辦。從此,辦報的事就緊鑼密鼓地進行了。
當年的條件實在很差。特區報成立二十五周年慶典時,市委一位負責人曾在講話中這樣描述:「二十五年前,一間十多平方米的舊庫房,幾張桌子,幾把婣子,就是特區報的全部家當」。僅有的十幾個編報人員,三千元開辦費,報紙要拿到香港文匯報代印,創業之路就從這裡起步。現在回想起來,真有點不可思議,但當年就是這樣幹起來的。
按照吳南生的意見,籌辦報紙先從試刊做起。其實,名為試刊,實際上完全按照正式出報的要求操作,並完善辦理登記、出版等各種正規手續。吳南生鼓勵我們解放思想,勇於探索,不怕出錯,有錯就改,並為報紙定了基調:是黨的報紙,但不要「黨八股」;既區別內地報紙,又不同於港澳報紙;既繼承中國新聞事業優良傳統,又有分析地吸取境外報紙的有益經驗;版面安排要比內地報紙輕鬆活潑,從內容到形式都要體現特區的特點。報紙的名字是吳南生敲定的,他推薦由書法家秦咢生書寫。還說可試用豎版、繁體字,與港澳人閱讀習慣接軌。
記得特區報試刊第一期報樣印出來後,先送吳南生審閱。當時吳南生在北京開會,我們派人送去五十份,吳南生看了很高興,還分送谷牧、任仲夷等領導審看,大家都贊同認可,於是我們就開機印刷,一印就八萬份,後來還加印。這是特區報第一次面世,那天是1981年6月6日,是個難忘的日子。報紙出來後,社會上反響強烈,人們為深圳有自己的報紙而歡呼雀躍。
內地閒言碎語隨之而來。有人看到報紙就說會不會「引狼入室」。我們向吳南生說了,吳南生笑起來,很風趣地說,此話應改一個字,把「狼」改為「郎」,也許這張報紙還能引「郎」入室呢!
以後,我們繼續進行試刊,共出了五期,多為彩印,對開四版,也有對開八版,時間跨度近一年。每期出報相隔有個空隙,是用來總結經驗,針對不足之處作改正,同時不斷充實人員,籌建廠房,購置設備,逐步完善組織架構。這樣,到1982年5月試刊階段結束,深圳特區報抹去試刊二字而正式創刊了。
(作者為深圳市委首任宣傳部部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