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 蘭
繼《大都會天后Deborah Voigt》在09新一季度的揭幕演出後兩星期,港樂旋即演出了另一場歌劇音樂會:《歌劇女神安冬娜琪》,指揮是尼爾遜。筆者看了尾場。
這場節目是港樂新樂季的重點出擊之一,宣傳早見,聲勢也不比天后Deborah Voigt(科爾芝)弱。女高音安冬娜琪(Antonacci)聲線得天獨厚,同時能演女中音的角色,在今場演出中分別演唱了白遼士的《埃及豔后之死》和海頓的《阿莉安娜在納索斯》。兩首均是頗為冷門的曲目,在港甚少演。當中音樂可算是全為劇中人物服務,差不多每個段落都是為歌者而奏,序和間場的純音樂篇幅極短。在演唱、歌詞、音樂中,演唱成為極強的主導元素。
《埃及豔后之死》描寫埃及女王Cleopatre臨終前的一刻,她緊抱毒蛇準備自行了斷,全曲以捕捉她步向死亡前的苦痛為骨幹。歌曲大致分三部分,中段是「沉思」,其前後則是感情激烈的宣敘調。安冬娜琪開始時以較重、偏向女中音的音型營造了女王的憤怒和不甘受辱的情境,聲型較強和仍帶有王者那份權力感;但想起自己與安東尼(Anthony)或凱撒大帝(Caesar)時,則以較高音和溫柔的聲音唱出;再唱到被屋大維(Octavious)拒絕,越顯激動;接下去知大勢已去,埃及將成了羅馬的奴隸,伊西絲女神無人膜拜,自己沒家沒鄉,一份可怕從聲音、神髓表露出來;結尾時以溫婉的聲線,像懇求已逝的法老王讓她長眠在金字塔裡來結束此曲。
在《阿莉安娜在納索斯》中,安冬娜琪亦透過層次分明的聲音造型來營造角色的四種心理狀態。在第一宣敘調中她以婉約溫柔的歌聲表現阿莉安娜公主對愛人特修斯的不變之愛;第二段詠嘆調中唱出離別之苦,第三段要面對愛人永遠離開她則歌聲激盪、傷痛;最後以絕望的口吻表現寧可一死的心情。安冬娜琪在兩首歌曲中都充分展示了戲劇女高音的天賦和技巧。而唱女中音同樣出色的她往往能揮灑地按幵歌曲的內容和情緒,運用不同聲區來表達人物的內心。除了聲音的變化,她的面部表情亦絲絲入扣,既豐富亦自然,雖然沒穿上戲服,但跟在演歌劇分別不大。迪華特邀之演出這兩套曲目,眼光獨到。
音樂會其餘兩首曲目的表現,包括海頓的《D大調第86交響曲》及白遼士的《浮士德的天譴》相對地就顯得普通。四樂章的《D大調第86交響曲》旋律優美,主題豐富,不乏變化。但尼爾遜在首章步伐過速、第二章中嚴肅變愉快或由靜轉動的對比亦過強,驚喜效果雖多但不夠自然。分三段的《浮士德的天譴》編在《阿莉安娜在納索斯》之後,更有珠玉在前,銅鐵在後之感。第一段<鬼火>欠了偶爾令人驚嚇的情緒,第二段<仙女之舞>亦不見驚艷,尾段<拉科西進行曲>激盪、強烈、節奏與音量一開始便已推到頂峰,樂隊亦跟得貼。作為終場曲段,算是贏了氣勢,不過平時頗有表現的木管在這兩首曲中表現平平,連素有佳績的弦樂亦是一般,銅管更難苛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