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11月4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論點匯萃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勾地制度須完善 定期賣地宜審慎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11-04]     我要評論

 【本報訊】天價豪宅引起社會對樓市是否出現泡沫的廣泛關注,要求政府出手壓抑樓價的聲音此起彼伏。不過,樓市與經濟盤根錯節,任何調節樓市的措施都可能牽一髮而動全身。當局在採取任何影響樓市的措施時,都不可忘記現實的經濟大環境,應對措施不可一刀切。輿論認為,當局可先優化勾地表機制,將勾地門檻降至6成,通過市場調節,增加樓宇供應。至於恢復定期賣地,將改變土地政策,影響較大,切勿倉促行事。

《經濟日報》社評:改善土地供應機制

 《經濟日報》社評表示,「港府不應再觀望,須盡快優化勾地制如降低勾地門檻,尤其應便利中小型發展商勾出土地,興建中小型住宅單位。此外,現時勾地表中的土地即使全部勾出,亦只能興建約一萬個單位,連一年的新單位需求也不能滿足。作個比喻,當市民看到不但麵包漲價,更看到麵粉短缺,難免會搶購麵包,令麵包漲價更甚。故政府除加快港鐵推出上蓋物業項目外,更要盡快將更多中小型土地放入勾地表。……政府若認為重新定期賣地、重建居屋等,對樓市干預太深,損害土地與房屋資源的有效運用,那便須盡快推行上述措施,尤其優化土地供應制度,讓市場發揮功能,才能避免在龐大壓力下,被迫推行過激措施。」

《蘋果日報》社評:土地政策該以不變應萬變

 《蘋果日報》社評認為,「假若政府倉卒出招,例如即時改變勾地制度,主動推出土地,發展商便有可能為了托住高樓價而出手投地,為樓市再注入興奮劑,形成一個高地價高樓價的惡性循環,令泡沫反而更容易吹得更脹及更危險。至於嚴限發展商不能隨便發展『豪宅』則是說易行難,無法執行的餿主意。短期而言,特區政府在土地政策方面該以不變應萬變,金融體系則該嚴守紀律,防止濫貸亂借,減少火上加油的機會,這些做法遠比胡亂出招、胡亂改變樓市的基本政策好!」

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樓市須多手段處理

 《成報》引述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的意見,指出「由於土地建成樓宇需時,發展鐵路上蓋項目及調整勾地政策同樣需要時間,市建局可推出的單位數量亦不多,但會盡快處理推出市場,因此樓市問題需要多手段處理,不可以簡單化地認為,只要政府恢復賣地,便可以解決現時的住屋問題。她續稱,樓市對市民非常重要,政府必須小心謹慎處理,而政府有很多客觀指標進行監察。其中置業能力的指標,顯示市民購買45平方米的單位,佔收入的34%,這項數字比樓市高峰期,甚至過去20年的平均數字為低。」

行政會議成員鄭耀棠:支持政府恢復定期賣地

 《星島日報》引述行政會議成員鄭耀棠言論,「同意政府應該有賣地的主導權,而不應只靠發展商勾地,並建議政府在賣地的同時,應對土地用途加以規範,如限制發展商興建甚麼樓宇類型:『(政府應)規範這些地是建甚麼屋,不是買地後可建豪宅,三萬元、七萬元一方呎,這個很難想像到我們一般打工仔能夠買得起的。』他強調,政府應確保出售土地上興建的住宅,中產人士以及一般想置業的市民均能負擔。」

《信報》練乙錚:微調按揭成數取代操控勾地

 《信報》10月28日刊出練乙錚文章,認為「要操控樓市價格,政府應該『揚短避長』,即只作短期操控,而不企圖作出一些無法快速逆轉的做法如干預土地中長期供應。最有效的短期干預,莫過於用金融手段影響需求;金管局只需控制樓宇按揭成數和信貸量,便可達此目的。這種做法,好處是見效快,可以微調,逆轉容易,透明度高,操作成本低;最近政府訂出豪宅最高六成按揭貸款,效果即時見到,便是最好例子。這個辦法,不僅可影響本地買家需求,同時還能有效抑制大陸客的購買力。」

《經濟日報》石鏡泉:單一勾地政策不夠靈活

 石鏡泉10月31日在《經濟日報》撰文分析,「為免未買樓者徬徨,政府是可從出生率、移民率等估計到未來數年對樓宇的可能需求,從而再因應建樓周期約兩年,而推出足夠數量之樓房,樓價便不會急升或泡沫化,而帶來危機。若是,則今時單一的勾地政策便不夠靈活。……由於賣地條款是由政府制定,如賣地時,亦列明要有幾多個單位,又或規定部分單位的價格上限,又只能供應予某收入階層的市民時,即是政府不用建居屋而有相若居屋價的私樓可賣。如認為這樣做是過分干預,政府可考慮再提供首次置業貸款。要明白市民能安居,民怨無,社會自然好。」

立法會四政黨:遏抑炒風應從供應入手

 《明報》報道,立法會四黨認為,政府應從樓宇或土地供應入手,這才是最好的辦法。「自由黨主席劉健儀指,政府的措施可以令市民在購買豪宅時審慎一些,她認同政府在樓市方面不要太大動作,以免影響樓價大幅波動,但最好的方法是在土地供應方面要更充足,包括六折勾地。民建聯陳鑑林稱,政府的措施對遏抑豪宅炒風有幫助,『出口術』令炒家小心一些,但他認為更好的方法是增加居屋供應。民主黨李永達則質疑『出口術』的成效,因為實質供應若沒有增加,這些口術對減低泡沫的成效只屬短期,強調政府應復建居屋及恢復賣地。公民黨立法會議員梁家傑稱,金管局的招數效用不大,難以遏止豪宅升幅,更無法處理中產人士買不了樓的問題,現在應該做的是推出一些中產人士可以買得到的樓宇。」

地產業界:公布勾地價增加勾地意慾

 《成報》引述業界人士意見,「美聯測量師行董事林子彬表示,過往曾出現多次政府拒絕發展商勾地的事件,其中主因是政府嫌勾地價過低,因此為免賤賣土地,所以拒絕發展商勾地的要求。不過有關的勾地價,政府從不公布,因而發展商就難以估計政府就某地的估值是多少,倘政府每次都公布勾地失敗的勾地價,那麼發展商就不會浪費時間再以低於政府目標價的價位去勾地。……業內人士表示,現時政府可考慮彈性處理勾地表制度,例如將在勾地表中閒置了兩年或以上的土地,就揀選出來去拍賣,藉此以免土地閒置太久,事實上,這樣做政府也不會賤賣土地,原因是政府可以堅持不到價不賣地的原則,故此就算發展商能以超低價勾出土地,政府大可以未到價為由,拒絕土地出售。」

《明報》社評:勾地機制已經失效

 《明報》社評則指出勾地機制已經失效,「導致樓市扭曲、樓價飆升的主因,是過去20個月來,發展商並無勾地。發展商之間的利益錯綜複雜,有贊成恢復定期賣地,有堅持認為勾地機制行之有效,政府要發展商達致一致意見,是緣木求魚。『勾地機制行之有效』的說法,只是自欺欺人,真實情況是勾地機制已經失效,土地供應失衡而導致樓宇供應失衡,當一個市場已經不能自行運作,而且影響社會民生和穩定,政府就有必要介入,讓市場重新正常和運作起來。」所以「政府應該重新主導土地供應,恢復定期賣地或不定期賣地,與勾地機制並行。只有這樣,才可以從根本上使樓市納回正軌。」  ■本報記者 綜述

相關新聞
勾地制度須完善 定期賣地宜審慎 (2009-11-04)
巨星隕落 中國呼喚大師級人才 (2009-11-04)
汲取八萬五教訓 復建居屋須審慎 (2009-10-28) (圖)
東盟峰會成果豐碩 區域合作更緊密 (2009-10-28) (圖)
施政報告:摒棄舊理念 順應新形勢 (2009-10-21)
慳電膽政策不涉利益輸送 亂扣帽子邏輯荒謬 (2009-10-21)
甘乃威引發反對派內鬥 醜聞勢拖垮五區總辭 (2009-10-14)
「7.5」事件判決彰顯依法治國 (2009-10-14)
鞏固中朝關係 推進半島無核化 (2009-10-07) (圖)
議員誠信受關注 立會徹查還真相 (2009-10-07)
匹玆堡峰會:G20取代G8 (2009-09-30)
港台需要問責 不可排斥顧委會 (2009-09-30)
G20峰會:發達與發展中國家能否同舟共濟的試金石 (2009-09-23) (圖)
不建高鐵成「孤島」 拖延工程成本漲 (2009-09-23)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論點匯萃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