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09年12月1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琴台客聚:和珅.劉全.大宅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12-01]     我要評論

吳羊璧

 我們參觀恭王府的時候,導遊大講和珅的故事,又提到和珅有一張特別罕有的床,用的是極上品的紫檀木。那個級別的木材,那時沒有第二份,現在也找不到第二份了。和珅擁有這張床,是皇帝也沒有的。這就是超越了皇帝,所以後來治他的罪時,二十條大罪中,這也是一條。不過不是只指一張床,指的是整座建築,都用了過分的楠木。原文是:「所抄家產,楠木房屋僭侈踰制,仿照寧壽宮制度,園芪點綴與圓明園蓬島、瑤台無異,大罪十三」。這是二十條中的第十三條。

 如果只是指一張床,那不免令人覺得這個皇帝似乎過分斤斤計較(但對於普通人來說,這樣的計較也是應該的。因為一張這樣貴重的床,在普通人來說已經了不得了)。不過在皇族的立場上,更重要的是「踰制」的問題了。踰制就是破壞制度,破壞那時的等級制度,這才是了不起的大罪。踰制者表現了一種野心,下一步就是可以造反了。封建皇朝的等級制度,正是要嚴嚴的管住每一階層的人,使整個封建統治者可以安安穩穩過日子。

 這樣來了解這一條「大罪十三」,就知道是真真正正的一條大罪。

 和珅為什麼能夠得到乾隆帝這樣特殊的寵賜,除了他作為近侍(三等侍衛,擢升御前侍衛),有機會與皇帝直接接觸之外,也因為他的確相當能幹。做皇帝,是一個孤家寡人,要依靠人,又怕人家不忠實。一旦發現身邊有個人如此又能幹又可靠(和珅一定有這個「表演」),就大大的寵信了。

 和珅受寵信之後,曾被派去查雲南總督李侍堯的貪私案。李侍堯本來是皇帝重視的才臣,不易查辦。和珅有辦法,先從李的僕人下手,「鞫其僕,得侍堯婪索狀」(清史稿),結果就拿下來了。和珅回奏的時候,除了本案情況,還報告雲南吏治廢弛的情況,提出應在監務等多方面改進,一派能臣的樣子。這怎麼不令乾隆放手重用他。

 最有趣的是,後來有大臣指控和珅,同樣從和珅的家人劉全着手,倒是給和珅輕易地化解了。

 御吏曹錫寶,彈劾和珅家奴劉全「奢僭,造屋踰制」。連家奴的住宅也「踰制」,這個缺口一打破,和珅自然也不保了。和珅有辦法,馬上叫劉全把大房子拆去,重新建了小房子。這樣辦案查勘的時候,誰來看都不怕。哪裡有甚麼「踰制」的房屋?告發的人啞口無言,被告的人卻可以大搖大擺了。結果是曹錫寶反而「獲譴」。

 但後來和珅的二十大罪中,第二十大罪就是劉全的事。「家奴劉全家產至二十餘萬,並有大珍珠手串,大罪二十。」劉全一定也是個很能幹的人,為和珅做許多不可告人的事。和珅要給他好處,讓他也混得了這樣大的家產。

 說了和珅的兩條罪名,回頭再來說說和珅第宅。

 和珅原來的府第到底有多大,現在已經不可考究,只知道恭王府可能只是和珅第宅的一部分就是了。

 恭王府,傳說與《紅樓夢》所寫的大觀園相似,這是參觀者的興趣點。此外,恭王府建築的三路院宅,以西路最有名,院宇宏大,廊廡周接,很有氣派,正房稱為詒晉齋。詒晉齋藏有許多珍貴文物,包括有晉代陸機的墨跡《平復帖》,這也是詒晉齋命名的由來。《平復帖》比起三希堂的三希更有文物價值,不過說來又話長了。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揭台北故宮忽必烈畫像作者之謎 (圖)
古典瞬間:唐朝宮女的愛情傳奇 (圖)
豆棚閒話:錢為何物?錢是一味藥
亦有可聞:「標題黨」該當討伐
人文世相:黃永玉的「潤格」和「酒鬼」酒 (圖)
百家廊:家 教 (圖)
翠袖乾坤:搶學生
海闊天空:歐盟韜光養晦
琴台客聚:和珅.劉全.大宅
杜亦有道:同出一源
思旋天地:「馬家班」能歌善商
記憶後書:胡德夫的溫暖
《鬥牛》 管虎的尾巴 (圖)
二十五歲前要做的事─《前度》(上) (圖)
影音館:《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猛獸童謠 (圖)
新戲預告:寂寞之後《福音戰士新劇場版:破》
送電影戲飛 (圖)
遊遍商場 看全港之最 過綠色聖誕 (圖)
新店巡禮:FANCL 全新金鐘廊店開幕 (圖)
焦點快訊:許鴻飛雕塑展@海港城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