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焯芬
少時酷愛閱讀文學作品,包括近代中國文學作品及歐美名著的中譯本。學校裡也設有英國文學這一學科。當年外籍修士當班主任老師,兼教英國文學,經常選些外國作家的散文給我們讀,讀完要學習分析每篇文章的優點,並參照這些名家的寫法來自己創作。日子有功,於是我也班門弄斧、學寫一些散文小品和短篇小說;偶爾並把一些這樣的稿件寄到學生報刊上發表。當年有兩張很不錯的學生報紙,一張叫《中國學生周報》,又一張叫《青年樂園》,另外還有一份月刊叫《青年文友》。
某年夏天,我收到了《中國學生周報》的通知,讓我參加他們舉辦的一個暑期寫作講習班,為期約一個月,周一至五每天晚上上課,地點在《中國學生周報》在北角麗池的分社。
參加寫作講習班的學員約有三十人,大都是「文藝青年」。每晚均有不同的專題和講者。講題包括近代中國文學、歐美文學、散文創作、小說創作、詩歌創作、兒童文學創作、影評寫作等。內容十分豐富,講來亦引人入勝,印象特別深刻的包括徐訏、王敬羲和劉以鬯講的小說創作,蔡思果講的散文隨筆和羅冠樵講的兒童文學創作等課。
寫作講習班的同學們後來成立了一個「阡陌文社」,藉以推動青年文學創作,交流創作經驗;有些成員日後並成了香港文壇的骨幹。
六十年代初,香港出現了不少由文藝青年辦起來的文社,文藝界稱之為「文社運動」。我唸高中時也參加過其中一個名叫「華菁」的文社,並擔任過它的文藝刊物的編輯。資深傳媒人、香港大學新聞系系主任陳婉瑩,亦是當年「華菁」的其中一位骨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