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12月4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納博科夫從羅莉塔到娜拉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12-0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文:余綺平  圖:網上圖片

 香港文壇最近十分熱鬧,報章副刊紛紛將納博科夫於1955年發表的成名作《羅莉塔》(Lolita),捧出來討論一番;甚至將原著改編成兩部「色情」電影的《一樹梨花壓海棠》,也抖出來比較。

 舊料炒作,全因為納博科夫臨終前吩咐妻子燒毀的一批零碎稿件,33年後竟被兒子從銀行保險箱翻出來,即將出版。

 英美文壇最近也熱烘烘,他們並非將納博科夫的舊料炒作,而是對應否尊重這位大作家的遺願展開激烈爭辯。他們認為,未完成的遺作千瘡百孔,損毀了作者聲譽。

 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是俄羅斯裔美國作家,1899年誕生於聖彼得堡,十月革命爆發,全家流亡德國。他在英國劍橋大學畢業後,前往柏林和巴黎居住逾18年,開始了文學創作生涯。

 1940年納博科夫移居美國,在哈佛等大學教授文學;1955年出版小說《羅莉塔》一舉成名。其他作品如《阿達》(Ada)、《普寧》(Pnin)和《微暗的火》(Pale Fire)等17本小說,納博科夫的聲望達到頂峰,被譽為「當代小說之王」;1973年獲美國授予國家文學金獎。

 納博科夫晚年遷居瑞士。

草稿已在腦海

 1976年聖誕節前夕,《紐約時報》書評版訪問納博科夫「今年最享受的三本書」時,他首次透露了正在寫第18本作品《娜拉的原型》(The Original Of Laura)。他說,最近身體不好,但小說草稿已在腦海裡完成了。

 納博科夫有一獨特的寫作習慣,他喜歡在3吋乘5吋的索引卡片上,用鉛筆寫下小說草稿的人物對話和故事情節。1977年夏天納博科夫健康惡化,他指示妻子維拉在他死後,馬上燒毀《娜拉的原型》的138張草稿卡片。

 納博科夫一生追求完美,他不希望支離破碎的稿件面世。但其妻不忍心下手,她將草稿鎖進銀行保險箱。

凝聚了創作精華

 今年是納博科夫誕生一百一十周年紀念,他的75歲獨子兼遺囑執行人德米特里因患肺炎已病入膏肓。據他形容,父親曾報夢叫他將《娜拉的原型》出版。

 「那是父親最精彩的小說,凝聚了他的創作精華;如果不出版,反而是文學界最大損失。」德米特里說。至於外界斥責他違背父親遺願以謀取利潤,德米特里不予置評。

 《娜拉的原型》講述肥碩男子懷德(Philip Wild)與美麗而淫亂的女子蘭斯姬婭(Flora Lanskaya)結婚後,生活痛苦。他全神貫注學習冥想,企圖解脫自己。據文學評論家分析,納博科夫希望藉此帶出今生與來世的種種因緣。

應該尊重大師遺囑

 英國《泰晤士報》刊登了許多文壇大師級的作家來函,反對《娜拉的原型》出版。其中包括英國著名劇作家史達帕(Tom Stoppard)的見解,他認為,那些零碎文稿不能代表納博科夫心目中想要寫的書,後世人應該尊重大師的遺囑。

 贊成《娜拉的原型》出版的呼聲同樣高入雲霄,特別是研究納博科夫的學術界人士。他們舉出實例,引證一些大作家臨終雖立下遺言燒毀作品,幸而他們的後人將遺作公諸於世,造福人群。

卡夫卡遺作也保留

 如:20世紀德語小說家卡夫卡(Franz Kafka),他逝世後,文章才得到強烈迴響。卡夫卡曾經要求他的好朋友布羅德(Max Brod)燒掉他的所有文件,包括小說《審判》和《城堡》。

 納博科夫生前出席一個關於卡夫卡的講座上曾說過,「幸虧布羅德沒有遵從好友的遺願。」這段評論已經被納博科夫的兒子當作沒有銷毀《娜拉的原型》的藉口。

 另外,俄羅斯小說家果戈理(Nicolai Gogol)在逝世前9天,將自己嘔心瀝血作品《死亡靈魂》(Dead Souls)的下半部燒毀;小說的結尾還是半截句子。殘稿於1842年首次出版,成為俄羅斯19世紀文學最傑出作品之一。

他會自己燒掉它

 19世紀美國著名女詩人狄金森(Emily Dickinson)一生寫下1,800首詩,但生前僅出版了10首,默默無聞。她臨終前囑咐妹妹將遺作燒毀,其妹幸未聽從。狄金森逝世後70年,被現代派詩人追認為先驅。

 美國當代知名小說家懷特(Edmund White)早年的作品曾得到納博科夫的推崇,他贊同出版《娜拉的原型》,「如果作家真要毀滅什麼東西,他會自己燒掉它。」懷特說。

 2005年布克獎得主班維爾(John Banville)認為,就算《娜拉的原型》是一部次品,也應該把它從火裡救出來。「偉大作家總是值得拜讀的。哪怕是他最差的作品。」班維爾說。

 據悉,納博科夫在書寫成名作《羅莉塔》時,曾經嘗試燒毀草稿。妻子維拉和他糾纏,阻止他走向焚化爐。

年紀與文采成反比

 納博科夫寫《娜拉的原型》時已經78歲。《泰晤士報》文章認為,作家年紀愈大,文章未必愈精彩。大部分小說家約於40歲時文采達致登峰造極,到了70歲,早被擠出排名榜了。倘若他們不認命,只會損壞自己的聲譽,令他們的書迷苦惱,覺得偶像不識時務。

 文章舉例,美國現代最偉大小說家之一的羅斯(Philip Roth),他最成熟的作品《美國牧歌》(American Pastoral)和《退場鬼》(Exit Ghost),已足以令他名垂不朽。可是,今年76歲的羅斯竟不甘寂寞,最近出版了內容空洞的小說《謙遜》(The Humbling),遭書評家批評至體無完膚。

作家應有自知之明

 文章認為,那些不肯認命的小說家可能受不了出版商甜言蜜語的引誘,也可能是自己不安於室,覺得生活漫無目的,臨老出書聊以自慰。

 以納博科夫為例,他明明知道《娜拉的原型》遠低於自己所訂的標準,卻仍然在病床上為它作垂死掙扎。逝世前幾個星期,他終於認輸了,吩咐妻子將殘稿燒毀。文章說,可惜納博科夫的後人不生性,迫大作家出醜。

 文章認為,英國女作家萊辛(Doris Lessing)於200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雖然已經87歲,去年還出了新書《裂縫》(The Cleft)。但是,誰都知道萊辛的黃金期是在她成熟的中年時;1950年31歲的萊辛寫了《野草在歌唱》(The Grass is Singing)初顯身手;1962年43歲的萊辛寫《金色筆記》(The Golden Notebook),終於一鳴驚人。諾貝爾獎是遲來的桂冠,萊辛早已實至名歸。

 反觀納博科夫的《娜拉的原型》,文章認為,此書出版後,劣評必將湧至。「遊戲已結束,作家應該有自知之明。」文章說。

相關新聞
納博科夫從羅莉塔到娜拉 (圖)
羅莉塔55歲 (圖)
被窺探的才女 (圖)
只此一人:喀布爾房子 (圖)
短載:雙城迷情
浮城誌:日子 (圖)
試筆:躲 藏
詩意偶拾:侵 蝕
稿例
百家廊:被噪音打擾的生活 (圖)
翠袖乾坤:一人之下 壞主管是攔路虎
一網打盡:印堂半日遊
琴台客聚:迷失的電梯
生活語絲:珠江夜遊
扶林晚風:寫作講習班
寫我遊情:伊朗禁酒
機甲戰將 Mercedes-Benz E63 AMG (圖)
流動跑車血脈 (圖)
超凡卓越性能 (圖)
高強敏捷身手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