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剪紙》
1949年出生的也斯,父母是在廣州唸大學的知識分子。父親早在也斯小時候就積勞成疾去世,但在黃竹坑老家留下一堆書,仍然指導着也斯;他的母親是一位教師,那年代的家庭都希望孩子早點投身社會,然而也斯母親卻獨力撫養孩子。他從小與書堆為伴,後來自己就嘗試動手寫作。
也斯很早就發表作品。現在透過香港文學資料庫,也能看到他1963年發表於《中國學生周報》的詩,當時15歲,無論在哪個年代的文學界,也算是早慧。早年他在《快報》上投稿,他往報館拜訪時任編輯的劉以鬯,劉公讓他去支取稿費,也斯還記得那負責人半信半疑的表情;西西刊在《大拇指》上的一篇隨筆,也憶述他曾在報紙寫專欄,因為人家覺得他年輕,頭髮蓋着兩邊耳朵,又沒有打領結,於是不發給他,要西西代領。
這就好比看見蘋果樹苗,認為它一定很矮小,偏見一定存在的。也斯曾往外國留學,就因為這一點,有人批評他的創作好,但在中文學養上沒那麼深。事實上他從小就接觸古典文學,更有興趣接觸沈從文和張愛玲,還有聶魯達和加西亞馬奎斯。然而在八股中文教學裡,只會把他的作文評為乙等,這也影響了他當年到浸會大學選修英文系的意向。
畢業後,他曾在中學教書,後來投身媒體工作,曾在《南華早報》做美術,做體育版的工作,也曾在一份英文報紙附屬的中文刊物裡任編輯。值得一提的是,原來他曾任美術編輯,因此接觸過不少藝術家,也參與不少編務,因此漸漸懂得鑑賞藝術,看從黃賓虹到王無邪的畫。他的著作《剪紙》,寫編輯如何拼貼文字,就是七十年代媒體工作者的寫照。這段期間,他除了在報館工作,也有和文友創辦《四季》以及《大拇指》等文學雜誌。這段期間,亦創作了詩集《雷聲與蟬鳴》,最近由文化工房再版。
也斯回想,自己做過八年媒體的日子,並沒有很強烈渴望要做學者,反而考慮更多生活上的問題。不過在1978年,他覺得有所不足,儲了些錢,也考到一筆獎學金,得以到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唸書,1984年獲比較文學博士。
回港後,也斯先在浸大英文系任教,及後在港大比較文學系當副教授。最初在大學教書,有很多想法要實踐,帶些東西給學生。但他漸漸體會到,很多大學生並非很真心讀書,例如會把一份功課用上數次,蹺班搞其他活動。他記得,有一次借出了一本珍貴的英譯本,也不記得是哪個學生借了,到學期末,書在垃圾桶裡被同事撿到,使他很痛心。
1998年,他離開工作多年的香港大學,到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出任比較文學講座教授,後兼任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主任。最近正創作〈聊齋〉組詩,在戲劇上改編〈牡丹亭〉與〈再世紅梅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