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12月29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戲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戲曲視窗:粵劇觀眾大量流失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12-29]     我要評論

 繼上期所言,如果真如我所料,十年後的粵劇新世代主要來自香港演藝學院的畢業生和內地接受專業戲曲訓練的人才,由於他們粵劇演出的理念和要求有別於傳統,個別更與傳統決裂,另闢蹊徑,粵劇觀眾大量流失便成為本地粵劇發展的最大隱憂。我曾經提出革新香港粵劇的最大障礙是「市場」,因為粵劇團現時主要靠低成本、低消費來維持經營;革新粵劇其實是指提升它的藝術水平,要提升的不單只是製作,也包括表演,提升藝術水平的先決條件就是增加投資,要班主增加投資當然就要看投資回報。

 增加投資回報率的方法不外是加票價或吸引更多觀眾入場。若以現時粵劇的主要觀眾群為年長市民的市場狀況來考慮,增加票價必然導致觀眾入場人數減少,創新的粵劇演出又不合他們的口味,所以現成的主要觀眾不能成為支持粵劇改革的力量。來自觀眾群的資金不足以支持改革工作,商業運作的粵劇經營者就不敢或不會貿然增加大量投資;只有個別粵劇工作者在政府或私人的資助下,進行零星的嘗試。從事粵劇革新工作的有心人首個面對的挑戰就是如何開拓新的觀眾群。正如我上次提出的,十年後觀眾層面的變化也會很大,習慣大鑼大鼓廣場式演出的觀眾不再成為主要消費者,一批有較高消費力、習慣會堂或劇場的觀眾取而代之,他們對製作的要求當然也較高。

發掘新偶像 凝聚戲迷

 其實這個市場正默默地發展中,但增長很慢,原因之一可能是未成氣候,但主要是有能力的消費者一般都是較「揀擇」的,他們可以在認為「值得」的消費心理下接受較高的價格,但絕不是把觀看粵劇當作必然消費行為的消費者;所以「雛鳳」偶然演出的票價高達港幣八百元,也場場爆滿,但大部分都不是經常看粵劇的觀眾。

 參照香港粵劇發展的歷史,只有一個時期是成功吸納新觀眾同時又能留住舊觀眾,那就是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雛鳳鳴劇團」和「頌新聲劇團」,其中「雛鳳鳴劇團」擁有一班相當年輕的觀眾群,出現追車一族,更是使人嘖嘖稱奇。究其原因,最重要是出現兩位超級偶像龍劍笙和林家聲。我對十年後本地粵劇的發展絕不樂觀,就是在現時四十歲至五十歲正在上位的演員中,找不到三、兩個有潛質成為超級偶像的演員,以魅力凝聚戲迷,帶動粵劇產業繼續自給自足的運作模式。 ■葉世雄

相關新聞
實驗粵劇團 40年回顧演出 (2009-12-29) (圖)
月騫戲曲中心推廣管弦粵曲伴奏 (2009-12-29) (圖)
戲曲視窗:粵劇觀眾大量流失 (2009-12-29)
舞台快訊 (2009-12-29) (圖)
香港電台第五台戲曲天地節目表 (2009-12-29) (圖)
粵劇小學員傾力演出《寶蓮燈》 (2009-12-22) (圖)
戲曲視窗:粵劇新世代 (2009-12-22)
區文鳳兩個新劇各有千秋 (2009-12-22) (圖)
香港電台第五台戲曲天地節目表 (2009-12-22) (圖)
舞台快訊 (2009-12-22) (圖)
肇慶粵劇團周末來港獻藝 李秋元再演文場戲 (2009-12-15) (圖)
《藝海明珠》首映 記錄紅線女藝術生涯 (2009-12-15) (圖)
北大啟動白先勇崑曲傳承計劃 (2009-12-15)
戲曲視窗:西九戲曲中心和駐場劇團 (2009-12-15)
尹飛燕華誕落力演出 (2009-12-15) (圖)
香港電台第五台戲曲天地節目表 (2009-12-15) (圖)
舞台快訊 (2009-12-15) (圖)
粵劇在港仍有普及化機會 (2009-12-08) (圖)
林家聲現身「粵劇日」 (2009-12-08) (圖)
戲曲視窗:金牌司儀鍾偉明 (2009-12-08)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戲曲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