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1月6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文化中國,王朝的中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1-06]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馮 磊

 學者劉剛、李冬君夫婦出了一本新書,取了名字叫做《文化的江山》。

 兩位作者說,「中國歷史上,其實有兩個中國。一個是二十五史裡的中國,還有一個是文化中國。」

 二十五史裡的中國是什麼?一言以蔽之,那就是「王朝中國」。兩位作者的意思,是要用「文化中國」的概念有別於「王朝的中國」。

 只是,讓人感到為難的是,主流文化下的傳統中國,或者說「王朝中國」,本身還有一個名稱,叫做「專制中國」。中國的傳統文化,尤其是以儒家文化為主流的文化,是不是對「專制的傳統」與「傳統的專制」有助紂為桀的作用?

 那麼,剝離了王朝黑暗之後的「文化中國」,是不是就一定是一個充滿詩意的傳統?

 畢竟,「文化中國」原本就是融入在「王朝中國」裡的。

 眾所周知,「文化決定論」歷來是被人詬病的一個話題。歷史上,文化是否真的可以決定文明的進程,這是一個備受質疑的問題。倘若要我說,我倒感覺,中國傳統文化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恐怕與我們國家的地理形勢和氣候不無關係:西部是高聳的青藏高原,北面是沙漠,東面和南面是大海。這樣的地理形勢,在文化形式決定下來以後,沒有外力的巨大衝擊(如人所說之「三千年未有的大變局」),奢談改變,那是想都不要想的問題。至於氣候的問題,大家可以到黃仁宇先生的《中國大歷史》裡尋找答案。畢竟,那也是一種可以借鑒的思路。

 文化的研究,最終還是要歸結到現實的社會裡來。無論這種研究多麼高蹈、多麼神聖,最終還要適用於現實社會。「文化中國」的命名和思考,最終恐怕也是如此。

 讀柏楊先生的《中國人史綱》,曾經為兩行字感動。柏楊說:「我們的國家只有一個,那就是中國。我們以當一個中國人為榮,不以當一個王朝人為榮。」他說的很對。作為一個現代社會裡的公民,如何認識自己民族的歷史,或者說「以什麼為榮」的問題,涉及到一個民族的心智和成熟程度。

 如果沒有一個具備現代意識的國民群體,那麼我們的現代化和社會進步又從何談起?

 中國的傳統文化,到了近代社會的末期,發生了斷裂,或者說「文化斷層」。這個斷裂的行為,是一大批對所謂「國學」有親身體會的人主動為之的。

 這當然是一種進步。

 中國文化的前途問題,面前只有一個,那就是如何促進中華民族進入現代化的問題。如何進入現代化,固然有種種思考,但其本身又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存在,那就是如何面對傳統。在個人權利已經昭然天下、已經深入人心的時刻,一味閉著眼睛鼓吹所謂國學,恐怕最後要墮落成歷史中的小丑。所以,不斷發掘歷史中的財富、鑒別和確定糟粕就是每個讀者和受教育者都要努力的方向。

 通過整理國故,來完成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溝通。本身並不意味著要到故紙堆裡去尋找救世治國的良藥。眾所周知,所謂國學裡,其實是沒有民主和法治的概念存在的。至少,傳統典籍裡缺少對人性的理解和對人的權利的尊重。

 這一點,恐怕「新儒家」和「國學派」都無法否認吧。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文化中國」自身,恐怕也是一個經不住考驗的話題呢。(《文化的江山》劉剛、李冬君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文化中國,王朝的中國 (2010-01-06) (圖)
亦有可聞:從「人肉包子店」說開去 (2010-01-06)
豆棚閒話:最完美的天才 (2010-01-06) (圖)
人文世相:胡適一語啟吳 (2010-01-06)
開卷有益:新任外長首次出訪 (2010-01-06) (圖)
歷史與空間:傷逝二○○九 (2010-01-05) (圖)
人文世相:聶紺弩的「我手寫我口」 (2010-01-05)
豆棚閒話:往事二三 (2010-01-05)
開卷有益:小泉訪華 參拜之後示好 (2010-01-05) (圖)
歷史與空間:新中環.舊中環.十月圍城 (2010-01-02) (圖)
文化觀察:媒體轉制:湯換了,藥還未必換 (2010-01-02) (圖)
「迷失」的季節 (2010-01-02)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