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伊臣
還記得去年的某一天下午,約見楊凡導演和執行導演。那天我們到中環一間私房菜飯敘,環境舒適自然。楊導演說將會籌拍一部新電影。這是一齣題材很特別的電影,因為他要拍自己童年的回憶。故事背景發生於台灣,年代是民國43年(1954年),故事將會提到白色恐怖。這就是《淚王子》。當時我的心裡又驚又喜,「驚」是我這樣一個新人需要去處理一個完全不熟悉的年代,「喜」是可以參與一部用心的電影。執行導演突然問我,你知道什麼是白色恐怖?我說並不太清楚。他便從袋裡拿出幾本參考書和VCD給我。「要做這個年代的電影,不熟悉怎樣做?你自己補習一下吧!做電影的人不是什麼都懂,但要自己去學習,尋找自己要知的事情。」至今這句話仍不時警惕着我。
楊導演早在03年已開始籌拍《淚王子》了,聽說他當時還去過台灣選景。在工作室,儲了許多這年代的資料,有圖片、書本、雜誌、模型、照片、DVD、VCD、漫畫書等,凡是有關這年代的資料,他都會搜集起來。接觸多了,我開始對這個年代有所認識,慢慢對它有興趣了。製作初時,我滿腦子都浮現當時舊台灣的畫面:樸素的眷村,長短不一的竹籬笆,英氣十足的軍人,三民主義……好像自己已身處在這個時代中。
一個動盪的年代,從孩子的眼裡,看出大人的世界,是不公平,是無奈,是充滿淚水的。楊導演雖然深知這個年代的種種問題,但他不想拍得悲天憫人,因此選擇了用孩子的遭遇來貫穿故事。孩子的世界總是很純潔,充滿色彩和希望。雖然他們生活在這一個恐怖的時代,但亦會留有這孩子的思想世界。有了這概念,我們美術創作就以此方向來創作。創作時,大家都知道《淚王子》是一部導演的童年印象故事,因此當導演讓我們天馬行空去想像時,也會問這樣會否偏離現實。後來明白到電影不一定要真實,創作人只要有一套原則,就算作品與現實不符也沒什麼大不了,因為這是創作者選取的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