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謝可儀(右)表示,青年僱員人生閱歷淺,建議「80後」多向前輩學習解決問題方法,並以正面的態度面對人生挑戰。 本報記者鄭啟源 攝
【本報訊】(記者 鄭啟源)「80後」的快樂指數偏低,甚至因工作感到焦慮及抑鬱。職前教育專家認為,「80後」的成長歷程未有太多逆境,容易成為「玻璃青年」,投身社會後,令僱主留下「自我」、「不守時」、「情緒化」的印象。有學者表示,「80後」畢業生學歷較高,但面對的競爭較以往激烈,要從職場找到立足點已非易事,期望與現實長期呈現落差,產生強烈的挫敗感,促請政府正視「80後」的需要,提供足夠的支援。
青年課程及職前教育導師鄭麗嫦分析,每個年代的年輕打工仔際遇相若。惟「80後」的成長環境正值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社會狀況相對穩定,令他們在成長路上較少受挫,容易鬧情緒,人際溝通技巧欠佳,甚至演變成不能接受他人批評的「玻璃青年」。而「80後」的學歷水平較高,但初期的工資及待遇卻未能成正比,工作又難有晉升機會,容易沮喪。
職場初遇挫 心理難調適
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鍾劍華認為,「80後」出生於本港經濟騰飛的黃金年代,但不幸的是,他們投身社會工作之際,面對經濟轉型,在職場上初遇挫折,心理上難以調適,社會應思考現時的企業文化及商業文化,如何協助年輕僱員成長。
基督教服務處僱員發展服務首席顧問謝可儀表示,僱主普遍認為「80後」僱員較為情緒主導,喜怒易形於色,難以明白他們的想法,更不明白年輕僱員為何能大膽忤逆,即使缺勤亦不通知公司。同時,「80後」比較自我,不喜歡受束縛,即使力有不逮,亦拒絕與同事合作完成工作。但「80後」的大膽創新,能快速掌握市場動向,同樣備受僱主讚賞。
她指出,僱主的負面評價,反映年輕僱員缺乏人生閱歷,建議「80後」多學習解決問題,並以正面的態度面對人生挑戰;企業亦應加強跨代互相欣賞的風氣,營造和諧的工作氣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