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無論是善意抑或是圈套,洗腳的行為背後都有深意。圖為耶穌為門徒洗腳的畫像。 資料圖片
阿 琪
從去年開始,洗腳,居然成為我生活裡的第一要事。
在放上浴鹽的盆裡,一點一點慢慢注入滾熱的開水,洗腳加泡腳半小時,是我每天必修的功課。微微出汗,條條經絡放鬆,渾身舒坦,精神也隨之煥然一新。
有一天,閉上眼睛,一邊泡腳,一邊就想入非非。古有「金盆洗手」一說,卻怎麼沒有人來說說「金盆洗腳」呢。洗手也好,洗腳也好,本來只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可是,一旦被儀式化,被象徵化之後,就似乎很嚴重了。
江湖上,經常有人說,他要「金盆洗手」了,似乎成為半真半假的戲諧之語。經常在電視連續劇裡,看到某個萌生退隱之心的俠客,挑選了一個良辰吉日,把他所認識的各路有頭有臉的人物都請到府上來,好酒好菜地招待。酒過三巡之後,高潮出現。他命人端過一隻盆,可能是金盆,但也許只是一隻銅盆,注滿清水,俠客挽上衣袖,雙手象徵性地在盆裡浸一浸。稍停片刻。等他提起自己的雙手的那一刻,就是明確地表示他從今往後,要開始重新做人了。
過去的,江湖上的恩恩怨怨,從此都與他沒有關係了。而他曾經拔出的劍,雙手曾經犯下的罪,他也希望通過金盆洗手,表達他最深的懺悔。他想全身而退了。
可是,金盆洗手容易,重新做人卻是非常之難。不僅是他自己,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退隱的狼,也還是狼,隱退的虎,也還是一隻虎。除非他真的老了。還有,他的敵人真的能輕易放過他嗎,就因為他當眾洗了一次手?
其實我感興趣的還是金盆洗腳。
有一天,讀古書讀到一個有意思的細節。受難的耶穌,他在那個著名的「最後的晚餐」後,為自己的門徒一一洗腳,也包括那個為了一小袋金子出賣他的叛徒猶大。眾門徒驚恐萬分,連連後退,說使不得呀,使不得,怎麼能讓導師為我們洗腳呢。耶穌很正色地說,我給你們洗腳,是要你們彼此相愛,彼此服侍。
其實,耶穌給門徒洗腳,是有來由的。洗腳是猶太人待客的一種規矩,或者說是禮儀。遠古時候的巴勒斯坦,風沙肆虐,猶太人穿的是草鞋,很容易沾染塵土。所以,當客人風塵僕僕進入家門時,僕人會為客人洗腳。當時,給人洗腳是很卑微的事。
所以,當耶穌低眉彎腰為門徒洗腳,他不僅是在示範弟子要以謙卑的姿態來服侍天下眾人。更深刻的寓意,則是要弟子們除去身心靈的塵土和污垢。也因此,他不僅給他的愛徒洗腳,也給可惡的猶大洗腳。在他的眼裡,猶大的罪不是不可以寬恕的。他要寬恕天下所有的罪人。
這是我看到的,關於洗腳的最為古老,也最為震懾人心的描述和詮釋。我想,耶穌用來給門徒洗腳的盆,不一定是金盆,卻一定是閃閃發光的。這是心靈之光。
不過,有時候,洗腳也可能是一種陰謀,一個圈套。
《水滸傳》第八回,林沖林教頭被刺配滄州道上,兩個受了奸賊指使又受人錢財的衙役,想要半路上害死林沖。卻又畏懼林英雄的一身好武藝,就在客店裡謊稱要給林英雄洗腳,特意去「燒了一鍋百沸滾燙」的開水,活生生地把林英雄雙腳的腳底和腳面,燙得「都是潦漿泡」。每每讀到這裡,我都心痛萬分。在《水滸傳》裡,林沖是最為光明磊落,品行幾乎沒有一絲瑕疵的英雄。卻受了最多的苦,從身體到心靈。
撂開林英雄「被洗腳」的恐怖,記憶中與洗腳有關的,還都是溫情脈脈的。小時候,母親為我洗過腳嗎?那是肯定的。其實,我雖不孝,卻一直想着,什麼時候認認真真給母親洗一次腳。可是,母親是很羞怯的人。我去年回鄉,給母親修手指甲,母親開始是不讓,後來我堅持再三,她才勉勉強強地把長滿繭子和皺折的雙手放在我的手心裡。而且,居然,臉都羞紅了。接着,我還想為她洗腳,她卻死活不讓。說她又不是老得動不了了。
當然,也有莫大的悲哀。那就是,到現在為止,我還沒有給哪個男人洗過腳,也沒有哪個男人給我洗過腳。雖然,也曾有男人為了向我示好,請我去洗腳店裡洗腳。可是,那不算什麼的。呵呵,活到現在,我居然還沒有機會,遇上一個我願意心悅誠服、含情脈脈地為他洗腳的郎君,想起來,似乎也是人生無可逃匿的悲哀的一部分吧。
為了寫這篇文章,我還認真做了點功課。老書《孟子.離婁上》,就有關於洗腳的:「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孟大師的「濯我足」一定不只是指洗去腳上的污泥了。是蓮出污泥而不染,清者自清的意思。到了晉左思《詠史詩八首》之五:「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一個洗腳,就洗出了長江和黃河的浩然之氣了。
有意思的是,在魯迅先生的日記裡,竟也專門記載了他多次的「濯足之樂真好」的感嘆。可是呢,在中國民間,飲食男女們經常以洗腳來比喻性生活。是夫妻性事的戲稱,也是男人逛窯子嫖妓、快活逍遙的別稱和雅稱。
所以,魯迅先生在日記裡感嘆濯足之樂,竟然有好事者質疑,這是不是魯迅性鬱悶的時候,偷偷地跑到京城的八大胡同裡去風流的隱秘記錄。當時的名人雅士們,閒來無事,逛逛八大胡同是不算什麼的。據說著名的陳獨秀老師還在北大教書的時候,就經常性地去逛,甚至為了一個美姬和一個學生打鬧起來,被人詬病。為此,還被蔡元培校長開除了他的教職。
呵呵。洗腳的學問真的是很深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