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似心
最近得悉一位前上司失業了十多年,索性視作退休。聽來令人唏噓,當年他是歷來最年輕的高層,學歷也最好,可惜一場不景氣令公司結業,他加入了失業大軍。下屬都陸續找到工作,他雖不計較轉行或從低做起,但從前的職級、薪金及學歷卻成了他求職被拒的主因,他的經驗及能力竟沒人重視,只嘆這不是一個求才的社會。
四十出頭便已退休的人愈來愈多,當中樂於安享退休的都是少數有儲蓄及可享長糧的人。最令人憂慮的是那群家有老少,還要供樓的。他們的心理壓力極大,不忿多年來為公司營營役役,換來無情的辭退,而且他們這些年紀的薪酬高、體力退、學習能力弱、適應力低、自尊心強,很難找到新工作。求職多次仍然失敗的話,有些人甚至成了隱閉中年,不願見朋友。
台灣情況更差,當地民眾成立了一個「中年失業聯盟」,以維護並團結這「被社會惡意排擠的弱勢族群」,目的是為「提供互相支持的心理建設……因為社會對他們非常殘忍……這些熟男都有輝煌的過去……誰能了解這種無奈的心酸跟刻苦的奮鬥與苦撐……」充分反應了中年失業漢的苦況。
在我看來一個社會中年失業高企,無異人才大量浪費,是社會的龐大損失。這群人擁有豐富的經驗,具智慧,時值人生的黃金時期,在他們足以發揮最高效益之時便被迫退下,讓位資歷較淺願收取較低工資的的年輕人,社會只會呈現青黃不接,難以與其他地區競爭。
香港政府雖有「中年就業計劃」,但受惠的以低學歷為主,有大批高學歷者仍處於無助之中。我想這批人必須要自求多福,站出來,不怕求變,一如台灣「一○四人力銀行」創辦人楊基寬所寫的書《失業英雄》所言:「以成敗論英雄,以過去的事業成就的確是英雄,但我知不要長期依賴,要給自己下通牒。」最後他成立了為別人找工的公司,最重要是開拓了自己的新事業。楊基寬是失業中年人的最佳例子,只要積極勇於嘗試,天無絕人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