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鄭啟源)隨著房協及房委會分別推售夾屋、居屋「貨尾」單位的計劃接近尾聲,象徵港府將退出資助房屋的市場。有立法會議員及學者分析,中等收入人士「難上車」是鐵一般的事實,港府宜全面檢討房屋政策,制定中長遠的措施協助市民「上車」,可考慮提高供樓免稅額或恢復首次置業自住貸款計劃。地產業界則認為,目前市場仍有中產人士可負擔的樓宇供應,夾屋及居屋已完成「歷史任務」。
學者議員倡復建居屋
香港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學術統籌宋立功表示,樓市在近半年明顯飆升,年輕中產及中等收入人士,難以負擔高昂樓價,港府有需要考慮復建居屋,以滿足社會訴求。
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主席王國興表示,復建居屋不但讓部分無法負擔高昂樓價的市民有置業機會,更能令公共房屋可集中幫助最有需要的階層,縮短公屋輪候冊。此外,港府應即時提高供樓免稅額,並恢復首次置業自住貸款計劃,協助中等收入人士置業,解決市民的住屋問題。
中原:停建免擾樓市
中原地產研究部聯席董事黃良昇則指,雖然年輕中產要在市區置業的確有難度,但市場仍不乏呎價約3,000餘元的單位供應,即使在市區內,部分屋苑的呎價仍介乎4,000至5,000元,完全是中等收入市民可負擔的水平。他認為,港府既然已決定停建居屋及夾屋,就應該貫徹有關政策,避免對樓市造成衝擊。
夾心階層住屋計劃在1990年代初期推出,港府當時委託房協興建供出售的公共房屋,原意是為協助收入不足以購買私人樓宇,又不合資格申請居屋及公屋的中等入息市民解決住屋問題,惟購入單位須受5年的轉售限制。居屋政策則於1978年推出,直至2003年港府宣布停售及停建居屋,2007年起才分階段推銷剩餘居屋單位,目前房委會共有3600個剩餘居屋,最快今年全數推出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