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盈慧
最近春節期間一次聚會,認識了兩對異國情侶:一對是法國丈夫北京太太,一對是德國丈夫和他的廣東太太。兩個洋丈夫,都是隨同中國太太出席她們中國朋友的宴會。
經過朋友介紹,才知道德國丈夫自幼在中國南方長大,法國丈夫喜歡崑劇才移居北京,生活習慣早就中國化了,談起北方餃子喝起廣東湯水,見解比我們幾個牛嚼牡丹「無飯主婦」還到家,不消說,都是他們賢內助的功勞;也不消說,正因為他們喜歡中國,才娶了中國太太。
有趣在太太們吱吱喳喳,這兩個洋丈夫卻坐在一旁靜如處子,聽太太們說話,不時點頭附和,像煞舊時代鄉村中的乖孩子;吃飯喝湯,一直嘴角掛着微笑,不止筷子拿得像樣,夾菜規規矩矩,從不飛象過河,食不言禮貌守到十足,連最聽話的小友都比不上那兩個七八零後的洋大哥,幾個中國女友都挑不出誰可做榜樣,真不知道他們怎樣學來的好教養;別以為他們聽不懂中國話,之前一問一答,普通話粵語都挺流利的。
其實過去好幾次約會,看到中國籍的洋朋友都是這樣子,就是中央電視台戲曲節目中的洋票友,都滿有儒家風範,日前春晚那個飾演諸葛亮的非洲漢子,風趣而自嘲,台上台下就因他洋溢四海一家祥和氣氛。
有個感覺,洋人除非不喜歡中國,一旦喜歡,不止入鄉隨俗,還會學足中國一切優良傳統,反之,我們有些年輕人,外國住久了,只學曉某些洋人的壞習慣,不少家長埋怨他們子女在外國住了幾年,回來時一身洋人臭脾氣,筆者認識的洋人,未必脾氣都臭,就只怪他們子女「好學唔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