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擁96.39億元純利的港鐵獲自動調升票價,有學者認為,這情況反映首次啟動的「可加可減」機制存有盲點,既未有計算企業的利潤,亦未有考慮失業率及市民負擔能力;亦有學者建議,港鐵可推出一次性優惠措施。
物業勁賺35億
港鐵本月初公布截至去年底的業績,純利為96.39億元,按年增長16.36%,當中物業發展利潤為35.54億元。港鐵發言人表示,多年來並非直接以物業業務的利潤補貼車費,有關利潤只會反映在新路線首次釐訂的票價上,並強調物業發展的收入並非經常性收益。
失業率市民負擔未計入捱批
但經濟學家關焯照批評,「可加可減」機制只考慮運輸業界的工資,但沒有計算市民負擔能力、失業率、公司物業利潤等因素,加上計算方法以單月的變動來計算,對市民並不公平,他批評:「基層員工的薪金(今年)未有太大升幅,港鐵此時加價,只會帶起加風」。
中大財務學系副教授蘇偉文認為,港鐵作為上市公司,要為其股東謀求最大利益,若以物業業務的利潤去補貼乘客車費,會對股東造成損失,「公司管理層有錢不賺,是嚴重失職」。蘇建議,港鐵可考慮推出一次性優惠措施,以平衡對市民的影響。 ■本報記者 邱益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