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4月3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翠袖乾坤:龍剛怎樣做先知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4-03]     我要評論

伍淑賢

 張愛玲說:成名要早。在香港,要加一句:死得要遲。龍剛就是人辦。最近因為當局舉辦回顧展而再引起話題的龍剛,因為夠長命終於等到吐氣揚眉的一天。當人人都見過沙士的厲害,當人人都講環保和反核,龍剛就變了大家不能不認的「先知」和「世紀闖將」。

 如果你去電影資料館看他的回顧展,至緊要看他訪問的最末一段。當主持人問他對香港電影資料館有甚麼看法這種十分「行貨」的「抽水」問題時,身經百戰、年近八十的龍剛突然哽咽了好一回,才說得出答案。其實他答甚麼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竟會悲從中來,足見那個時代對他的不解是多沉重。

 龍剛之所以是「先知」,並非他有特異功能,其實是有方法有methodology的,在上述的訪問中,他就說得很清楚。除了要有探討問題的興趣外,一旦決定一個題材,便必須做足research,沒調查研究就沒發言權。舉個例,在探討釋囚問題的《英雄本色》裡,有一場戲講大探長龍剛與釋囚協會幹事嘉玲,談到釋囚工作的「成本效益」。大探長說,根據統計數字,每千多個犯人中,有九百多個都會犯罪三次以上,言下之意是釋囚工作成效不彰。然後探長又說社會沒那麼多資金投放在釋囚身上,嘉玲則反駁說,監禁囚犯每個要二百元開支,但幫助釋囚只需一百元。這種well researched、有來有往的文戲其實很精彩,在西片和英美片集也很普遍,可惜近年已不重視劇本的港片,已很難再現這種風采。

 除了調查研究之外,在香港要做「先知」,不二法門就是放眼西方,因為我們比人家發展遲。西方今天的路,就是我們明天的路。大家回想,七十年代,香港人不知道外國年輕人在反核嗎?我們的大中學生,沒機會讀卡繆《瘟疫》這小說嗎?香港資訊言論自由,人人都有做「先知」的客觀條件,四十年來卻只出了一個龍剛,看來是我們出了問題。

相關新聞
百家廊:飄泊者 (2010-04-03) (圖)
翠袖乾坤:龍剛怎樣做先知 (2010-04-03)
海闊天空:水上銀行造福鄉民 (2010-04-03)
琴台客聚:中國古典小說中的夜化 (2010-04-03) (圖)
杜亦有道:孤島電影 (2010-04-03)
隨想國:富豪的豪 (2010-04-03)
詩幻留形:揭露幻象的聲音 (2010-04-03)
百家廊:「啃老」的水利怎能抵禦百年大旱? (2010-04-02) (圖)
翠袖乾坤:工資過低的惡果 (2010-04-02)
一網打盡:撈油水 (2010-04-02)
琴台客聚:尋找山街的歲月幽靈 (2010-04-02)
生活語絲:獅虎誰為王? (2010-04-02)
扶林晚風:基督宗教的興起 (2010-04-02)
寫我遊情:在埃及乘坐熱氣球 (2010-04-02)
百家廊:虎狼之地?人間天堂? (2010-04-01) (圖)
翠袖乾坤:保濟丸 (2010-04-01)
海闊天空:燎原之火波及天主教皇 (2010-04-01)
琴台客聚:魚主現身 (2010-04-01)
杜亦有道:人間何世? (2010-04-01)
師人物語:美學教育 (2010-04-01)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